古人所说的一问三不知,是真不知,还是

生活常识 2025-04-16 18:00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关于“一问三不知”,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还是假装不知的借口?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句俗语的背后故事。

在古代文献中,“一问三不知”被频繁提及。据《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这一说法与田成子有关。当时,两军交战之际,荀寅向田成子报告说,晋军准备出动大量战车袭击齐军营门。田成子大怒,认为荀寅没有全面考虑情况就急于报告,导致他无法准确判断形势。荀寅因此反省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事情时,都会考虑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然后才会做出决策。而自己对这三方面一无所知就急于报告,自然会遭受挫折。“一问三不知”被用来形容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

后来,“一问三不知”逐渐演变为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有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事情假装不知道,以此来避免麻烦。这种心态在历史上不乏其人,比如著名诗人苏味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苏味道不仅诗歌才华出众,其仕途也一帆风顺。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却以模棱两可、不决断为准则,以避免犯错遭责。他的这种处事方式被人们称为“苏模棱”。其实,他的这种态度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压力有关,因为在武则天时代,为官的压力极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招来祸患。苏味道选择明哲保身,得过且过。

与“三不知”相对应的是名臣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是当时的学霸,以清廉正直著称。他赴任途中,面对诱惑仍然坚守原则,与那些只知道装糊涂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正直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问三不知”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挑战和机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果断。我们也要学会拒绝诱惑、坚守原则,以正直无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一问三不知”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暂时的策略性选择但在面对重大决策和人生抉择时仍需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向成功之路。让我们学习古人的智慧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挑战与机遇吧!杨震曾言:“老友了解你,你为何不了解老友呢?”面对此问,王密回应:“此刻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则坚定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也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面对杨震的坦诚与坚持,王密羞愧地离去。

大将军邓骘听闻杨震的贤能,遂将其招募至麾下。邓骘荐举杨震为茂才,先后出任荆州刺史及东莱太守。当杨震赴任途经昌邑时,他曾经荐举的荆州茂才王密已升任昌邑令。王密夜访杨震,并携带黄金十斤作为赠品。

再次面对王密的举动,杨震感慨道:“老友了解你,而你却不了解老友,这是为何?”王密回应道:“深夜无人知晓此事。”但杨震坚定地指出:“天知、神知、我知、你也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面对杨震的坦诚与教诲,王密再次感到羞愧,悄然离去。

杨震的品德与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先后被召入朝中担任太仆、太常及司徒等要职。在延光二年(123年),他更是代刘恺出任太尉,位极人臣。杨震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多次直言朝廷的过失。这也为他招来了中常侍樊丰等人的忌恨。

在延光三年(124年),杨震被罢免了官职,并被遣返回乡。在归乡的路上,他饮鸩而逝,令人唏嘘。人们都说“好人难当”,与苏味道相比,杨震的命运确实令人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震去世后,直到皇帝继位,才终于下诏为杨震。这一举动也表明了朝廷对杨震的认可与愧疚。杨震的品德与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他的坚韧与正直,将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永远激励着更多的人勇往直前,不畏权贵,坚守正义。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