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药价降价方案多次被否决
据记者了解,深圳相关部门在推动药品价格降低方面做出了多次努力。他们曾提议在广东省统一采购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药价,然而这些方案却未能获得省的审批。一位业内人士感叹:“药品招标采购背后的水很深”。
深圳市卫生部门曾多次与省里沟通,希望能够通过对入围厂家和药品进行二次招标和遴选来进一步降低药价,但是这些建议并未被采纳。从2007年广东全省统一挂网采购药品开始,深圳提出的多次改革方案都未能如愿实施。尽管他们曾尝试通过调研为未来的药品遴选制度改革做好准备,但药品价格机制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深圳市卫生部门一直努力管理医生用药问题,对于超常规用药进行严格监管。一些药品反复出现大剂量使用的情况,背后隐藏的利益关系令人深思。深圳市卫生部门主任江捍平承认,医生收取药品回扣的手段非常隐蔽,卫生行政部门难以掌握具体数量。但他同时表示,医生开贵药与医院收取药品加成的关系并不大。
针对招标环节的虚高价格问题,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对近期央视曝光的药品进行了核查,并公布了核查结果。该中心对药品进行了分类管理,但其中的竞价议价目录内的药品由于竞争激烈,中标价格相对较低。而对于只有一两个厂家生产甚至是独家生产的药品,砍价的难度则加大。广东省医药采购中心主任梁霞表示,药品的出厂价及中间环节并不清楚,但将公开药品中标价。对于为何出现高价药才好卖的现象,她认为是体制问题。
在公开透明的招标过程中,如何确保药品价格合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广东省两会上,有提案直指药品越招越贵的问题,要求公开参与招标人员的信息以及中标后药品价格对比。这一提案反映了公众对于药品价格透明度的期待。
深圳和广东省在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完善招标制度到公开透明化,从管理医生用药到斩断利益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药品价格的降低,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在此背景下,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动药品采购制度的改革,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在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份令人深思的报告。这份报告聚焦于对进入平台入围目录的药品采购价格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时间跨度为从充满活力的2008年至充满挑战与变化的2009年。此次调研涉及到的药品种类达到了惊人的19598种。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价格变动的数据:有稳定的3413种药品价格保持不变,有7402种药品价格上扬,同时也有8783种药品价格出现下滑。尽管降价药品的数量看似占据优势,但涨价的幅度却不容忽视,平均涨幅高达19.37%,最高甚至达到了惊人的733%。相较之下,降价的平均幅度仅为10.33%。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09年招标结束后,整体药品价格相较于前一年是有所上升的。在此背景下,如何让患者真正享受到低价优质的药品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真正想要让患者体验到实惠的药品价格,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严格把控招标环节的价格。而招标的实际效果及这些数据应该被公开透明地呈现给大众。为此,我们提议由物价部门牵头,集结那些熟悉化工、工艺流程、营销等环节及成本的专家,针对涨价的药品进行深入的成本核算。我们需要向全社会清晰阐述产品涨价的合理理由。招标完成后,参与招标的专家、监督人员的姓名及单位应该予以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每年招标结束后,我们应当在公开平台上发布招标结果及中标价格,确保信息的透明与公正。这样的措施不仅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医药采购环境,还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