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列举筷子使用八大常识 “裸色”筷子更不安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警示:日常使用的筷子,健康隐患不容忽视。超期使用易滋生细菌,可能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甚至致癌。近期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现象: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定期更换筷子的习惯,只有筷子损坏时才考虑更换。只有少数家庭能够做到每半年更换一次筷子。筷子的使用时间越长,其携带的细菌数量就可能越高。专家建议至少每半年更换一次筷子。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筷子的使用状况。很多家庭对筷子的使用存在误区,例如认为“裸色”筷子更卫生。如果不经过特殊处理,裸色筷子更易吸收水分并开裂,缝隙中容易残留食物和细菌。筷子使用时间过长,颜色变化也可能是细菌长期堆积导致的。当筷子表面出现斑点或霉斑时,应立即更换。
除了这些,筷子开裂也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可能成为有害细菌的温床。如果筷子出现弯曲、变形、潮湿或有异味,都是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应继续使用。不正确的清洗方式也会导致细菌快速滋生。很多人简单冲洗筷子后就算完成清洗,但这样可能无法彻底清洁筷子。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水冲净筷子表面,再用洗洁精仔细搓洗,然后晾干再放入筷子筒。
筷子的存放方式也关系到其是否容易发霉。如果存放不当,筷子很容易受潮并滋生细菌。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除了定期更换筷子外,我们还需要正确使用和保养筷子。在使用筷子时,应避免使用过度,注意筷子的清洁和保养。当筷子出现损坏或过期时,应及时更换新的筷子。我们也应该选择质量好的筷子,避免使用劣质或假冒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健康不受影响。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警示提醒我们:日常使用的筷子也存在健康隐患。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定期更换筷子,正确使用和保养筷子,避免使用劣质或假冒产品。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我们的饮食健康,从正确使用筷子开始做起吧!筷子的健康使用:储存、材质与前期处理
段伟宏专家警告,若筷子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卫生状况不达标,可能会残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菌。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人群,使用后甚至可能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等症状。为确保使用安全,储存时需格外注意。董金狮建议:“筷子偏小那头朝上”,这样有助于水分蒸发,减少发霉的可能性。筷子筒应置于阴凉通风处,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并具备滤水功能,可配合盘子接水。
在筷子的材质选择上,竹筷脱颖而出成为最佳选择。调查显示,竹筷的使用比例高达53%。董金狮解释道,竹筷天然材质,不易变形;而木筷虽然防腐性能稍差,也不利于环保;塑料筷受热易变形,还可能释放有害物质;骨筷则易变色,价格较贵。
金属筷作为另一种选择,虽然表面可能会有磨损,但不易藏污纳垢,较为卫生。不锈钢筷子市场上质量良莠不齐,若质量不过关可能导致重金属析出。使用时需避免与醋、盐长期接触,不可用清洁球或强酸强碱清洗。市场上还有一种密胺筷子,如果清洗干净,滋生细菌几率较小,但购买时一定要认准QS标志,防止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新购买的筷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妥善处理。筷子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沾染病毒、细菌及化学物质。董金狮建议,新买的筷子要先自来水清洗,再用洗洁精洗,然后放到沸水中煮半小时。竹筷子需特别刮掉细刺,如有异味,可用醋泡或用茶水煮。为避免家人之间细菌传播,筷子最好专人专用。
为了确保饮食健康,正确选择、储存和使用筷子至关重要。在享受美食的也要关注筷子的健康因素,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想了解更多关于健康使用筷子的知识,请浏览生命时报,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