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专家称城市太密集导致雾霾持续
中国气候变化绿皮书揭示雾霾严峻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气象局于11月4日在京发布了备受瞩目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这份报告,简称绿皮书,为我们呈现了近年来中国雾霾天气的严峻现状。报告中指出,近50年来,中国的雾霾天气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并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环保部环评专家、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的彭应登研究员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指出,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二次无机盐颗粒物的忽视是雾霾问题加剧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间缓冲空间的减少,特别是在中东部地区,大中小城市的密集使得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彭应登强调,二次无机盐颗粒物作为导致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绿皮书副主编巢清尘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雾日数减少,而霾日数却明显增加。今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达到了4.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成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这一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冬天多、夏天少,东部增、西部减,大城市多、小城镇少的特征。
对于雾霾天气的成因,绿皮书指出,社会石化能源消费的增加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逐渐增多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污染来源广泛,包括热电排放、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等。
彭应登进一步解释,城市中的污染物虽然会缓慢稀释扩散,但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当城市过于密集时,缺乏足够的绿色通道来隔离污染物,导致污染物不断累积。他以北京和天津为例,虽然两市相隔120多公里,但由于中间有其他工业、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污染物的扩散受到阻碍。
彭应登强调,二次无机盐颗粒物是对能见度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之一,尤其是铵盐离子,在今年一季度的检测中占据了雾霾中污染物的很大一部分。除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外,氨也是其最敏感、最关键的前提物。这一因素目前被大大忽视,成为管理上的盲点。
中国当前的雾霾问题严峻且复杂,需要各地在制定空气污染治理措施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努力。共同守护蓝天:治霾的关键在于各尽其责
雾霾天气是否会持续加剧?对于这个问题,彭应登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表示,至少在北京,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雾霾天气并没有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与我们日常的感受不同,近十年来北京的雾霾天气实际上是在减少的。这得益于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和持续的努力。从1998年底至2012年,北京通过坚决措施控制大气污染,成功实现了空气质量连续十四年的持续改善。
虽然近年来北京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在逐步下降,但由于基数庞大,短期内无法实现急剧减少。当遇到频繁的气象异常时,人们可能会觉得空气质量并未改善,甚至有所恶化。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暂时的现象,掩盖了背后持续的努力和进步。
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出一种地区性的抱团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区域联防联控的实施成为了迫切的需求。例如,北京的强霾污染治理不仅要关注市内的污染源,还必须把视线投向天津和河北地区的污染来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彭应登强调,治霾最根本的在于各尽其责。各地方需有效控制自己区域内的污染,将责任落到实处。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付诸实践,治霾的成效才能最大化。这不仅仅是一个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只有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守护住那片蓝天,让雾霾不再困扰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共同为这片蓝天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新的环境。治理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