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导致了八成药品不良反应
随着季节的更迭,流感在我市悄然流行。作为一名报道者,我走访了我市的几家医院,发现儿童感冒、发烧的病例数量明显增加。医院的输液区充斥着众多等待输液的儿童,场面令人担忧。
据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透露,去年,我市收到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有1045例是由静脉用药引起的,占儿童用药总数的81.26%。这一数字令人震惊,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儿童输液的问题。
静脉输液因其快速起效、剂量准确易控等特点,在抢救急重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也意味着对各个环节的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尽管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及患者内在因素相关,但静脉给药确实增大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市儿童医院,我亲眼目睹了输液区的繁忙景象。等待区的孩子们手捧着输液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就医节奏。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输液时,许多家长表示,虽然知道长期输液可能带来不良反应,但输液确实能让孩子的病情快速好转。
专家提醒我们,除了静脉输液,口服和皮下肌肉注射也是有效的给药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给药途径首选口服,其次是皮射,静脉给药只是作为最后的选择。过度依赖静脉输液并非明智之举。
在调查的20个输液小孩中,大多数是因为感冒发烧而输液,其中还有几例是肺炎。这些药物多为头孢曲松钠、炎琥宁、阿奇霉素等,而这些都是去年我市儿童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排名前十的药物。
作为家长,看着孩子生病难受确实令人心痛。但我们也应该明白,过度输液并非良策。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给孩子选择更为安全、合理的治疗方式。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药品安全的监管,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我们应该以更为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疾病,不要盲目追求快速疗效而忽视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港大深圳医院的无输液门诊:患者的接受度与医疗理念的新思考
在港大深圳医院,一项不同寻常的医疗实践正在进行:门诊不输液。那么,这一变革是否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和接受呢?为此,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医院的医疗理念与患者反馈。
港大深圳医院全科主管林露娟向我们介绍,多数前来就诊的患者对于不输液的门诊方式表现出了积极接受的态度。他们并没有主动要求输液,当得知不用输液也能治愈疾病时,他们反而感到欣慰。
林露娟进一步解释,抗生素通过点滴进入人体,迅速与体内血液融合,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患者的感染已经相当严重,需要住院治疗。在门诊环境中设置输液区并无必要。在香港,需要输液给药的患者通常被认为是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疗。
她强调,药物经过口服后,会通过肝脏的解毒过程,然后逐渐被人体吸收。若直接通过血液输入,虽然效果快速,但对血管有刺激,并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实际上,科学证明口服药物也能达到和输液同样的治疗效果。
这一变革背后,是港大深圳医院对医疗理念的思考与实践。他们坚信,过度依赖输液并非明智之举,而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应基于对病人个体差异的精准判断。这种注重个体化治疗、减少不必要医疗干预的理念,正逐渐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每个患者和病情都是独特的,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港大深圳医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输液治疗。但总体来说,这家医院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一种更为理性、科学的医疗理念。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医疗实践的革新,更看到了对患者安全与健康的关怀。这种以病人为中心、注重治疗效果的理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