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标出来后即公布PM2.5监测结果
昨日,广州市环保局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让监测走近生活,让公众了解监测”的活动,揭开了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神秘面纱。在现场,市环保局局长罗思源和副局长杨柳回应了公众关心的PM2.5问题。据他们透露,根据国家的拟采用标准,去年广州PM2.5日均值超标的天数为22天。
技术准备方面,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中心实验室是监测工作的核心部门。位于吉祥路的这个实验室,负责检测野外和污染源采集的样品,并向公众发布决策的监测数据。在监测中心站楼顶,设立了一个“空气质量监测城市超级站”,该站不仅能监测PM2.5,还能监测PM1等其他空气质量指标。
早在2010年,广州已在各个国控点配置了PM2.5监测设备,目前全市的十个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均具备PM2.5的监测能力。广东省环保厅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部分大型火电厂存在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情况,其中包括15家发电厂。
那么,PM2.5是如何监测的呢?在监测站的屋顶,设置了多个采样仪,这些仪器能够收集空气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然后通过细管直接传输到室内的分析仪里。监测仪会自动导出数据,每5秒钟更新一次。罗思源表示,一旦新标准确定,广州将立即发布包括PM2.5在内的监测数据。
关于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罗思源透露,广州已经将此作为科研课题研究。他表示,今年将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并全面推广使用粤Ⅳ标准车用柴油。广州还将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广州的PM2.5超标天数看似不多,但市民在灰霾天气仍需注意防护。据相关新闻报道,PM2.5在傍晚时分浓度最高。市民在傍晚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对于环保部门来说,发布实时的空气质量数据、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认知,是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希望广州以及全省各地能够继续加大环保力度,让公众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关于灰霾天气下的锻炼与防护,监测站的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明确建议。如果你计划在灰霾天气里挥洒汗水,那么早晨七八点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数据显示,PM2.5浓度在傍晚七八点会达到高峰,此时下班高峰的汽车尾放加剧,气象条件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早晨的锻炼时光或许更为健康。
对于市民们普遍采取的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和使用室内空气净化机,监测站的专家则有不同看法。口罩难挡PM2.5。普通口罩的孔径较大,难以阻挡像PM2.5这样细微的颗粒。而针对PM2.5的专业口罩如N95型虽然防护效果较强,但其质地较厚,佩戴时可能让人感觉呼吸不畅。专家指出,在广州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其实并不需要过分依赖这种口罩。至于室内空气净化机,虽然其通过滤网、静电吸附等技术能有效净化颗粒物,但其价格昂贵,因此是否购买还需衡量性价比和必要性。
环保部今年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今年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将开展PM2.5和臭氧的监测,并承诺实时发布监测数据。资金问题仍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透露,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说,监测PM2.5并不困难,但资金筹措是目前最大的挑战。据了解,一套PM2.5监测设备的价格从8万到38万不等,全国3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总投入预计超过20亿,主要用于采购PM2.5、臭氧以及一氧化碳的监测设备。
这一庞大的资金缺口不仅关乎监测设备的采购与更新,也直接影响到灰霾天气的防治与研究。即便面临这样的挑战,环保部门和相关机构仍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空气质量信息。对于市民而言,了解这些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样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进步与改变,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