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在医学领域中,肾脏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对于患者而言,理解其相关指标和病理特征同样重要。以下是关于肾脏疾病的一些常见检查指标及其相关病理特征的详细描述。
尿液分析是诊断肾脏疾病的关键步骤。常见的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都可能提示肾脏问题。尿液比例和渗透压的变化也可能反映肾脏功能的变化。
在常规检查中,多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贫血,而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可能正常或升高。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尿素氮和肌酐浓度会升高,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酚红排泄实验也显著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表明肾脏的排毒功能受到了影响。
免疫球蛋白方面的检查显示γ球蛋白、IgG等有所增多,而C3等在某些特定疾病如狼疮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中可能正常或减少。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检查也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更详细的检查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的阳性结果可能提示ANCA阳性的RPGN等疾病。ANCA可分为C-ANCA及p-ANCA,前者主要见于韦格肉芽肿,后者则主要见于特发性RPGN,即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
对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和活检,其病理特征为广泛的新月体形成。在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超过三层细胞的新月体。疾病的早期,所有的新月体都是细胞性的;而在后期,细胞性新月体会转化为细胞纤维性新月体。随着疾病的进展,纤维性新月体和肾小球硬化会在肾活检4周后显现。与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环常有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管损伤与肾小球疾病相一致,可能出现小管炎,肾间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病变通常不明显,但如果出现动脉或小动脉坏死性炎症,可能同时发生血管炎。免疫荧光检查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急进性肾炎具有重要意义。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的线状沉积是GBM肾炎的最典型表现。
肾脏疾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对于患者而言,理解这些检查指标及其背后的病理特征对于理解自身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肾病中的IgG有时会沿着基底膜呈现出线性的沉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在光镜下易于识别,但其背后的临床意义却十分明确。伴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程,IgG血浆蛋白,包括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IgG白蛋白的非特异性沉积,会在肾脏内出现。尤其是在白蛋白呈阳性染色时,这一现象更为显著。
当我们转向急进性肾炎时,其免疫荧光表现更为复杂。急进性肾炎的免疫荧光主要表现为IgG和C3的粗颗粒沉积,这一特征反映了疾病的活跃性和严重性。由于急进性肾炎可能继发于各种免疫复合肾炎,因此其免疫荧光表现也呈现出多样性。例如,继发于IgA肾病时,主要表现为系膜区的IgA沉积;在感染后继发肾小球肾炎的情况下,则可能出现粗颗粒或团块沉积;而在膜性肾病的情况下,可见IgG沿毛细血管呈细颗粒状沉积。
当膜性肾病与GBM肾炎结合时,IgG的沉积模式会有所不同,会沿着毛细血管基底膜呈现出细线沉积在细颗粒沉积之下。相比之下,非免疫复合急进性肾炎的肾脏免疫荧光染色通常呈阴性或微弱阳性,偶尔会看到IgM和C3的散在的沉积。
在电子显微镜下,急进性肾炎的表现与光镜和免疫病理相对应。GBM肾炎和非免疫复合物急进性肾炎并无电子致密物(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毛细血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囊基底膜的断裂以及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是这些疾病的典型特征。对于免疫复合物急进性肾炎,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电子致密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主要沉积在系膜区。继发于免疫复合物肾炎的急进性肾炎的电子致密物沉积则取决于原发肾小球肾炎的类型。
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急进性肾炎的病理表现。核素肾图显示肾脏灌注和滤过减少,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则可以找到无功能的皮质区域。腹部平片检查则可能发现肾脏增大或正常大小,轮廓整齐但皮质与髓质交界不清。而肾脏超声检查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肾脏形态学变化。
无论是糖尿病肾病还是急进性肾炎,其病理表现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入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