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抽动污语综合征的征途上,首先需要明确目标症状,也就是对患者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有时候,目标症状可能是抽搐,有时候则可能是强迫观念和行为,或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当前,尽管治疗方法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原则的核心。
对于每一个深受多发性抽动症困扰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治疗心理行为是不可或缺的,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这些治疗对于轻症患儿,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需要进行治疗心理行为即可。在这个过程中,药物治疗绝对不能替代这些工作。对于这些孩子,心理调适、心理疏导是主要的手段。
对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会活动的多发性抽动儿童,单纯的心理行为治疗效果可能不佳。需要加入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药、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以及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等。
多巴胺受体阻滞药是最有效的抑制抽动药物。其中,氟醇是首选药物,有效率高达70%至80%。起始剂量为每晚睡前服用0.5至1mg,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逐渐增加剂量。该药物可能会引起药源性锥体外反应,因此需要同时服用等量的苯海索以防止不良反应。匹莫齐特和硫必利也是常用的抗抽动药物。
除了多巴胺受体阻滞药,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如利培酮也对控制抽动及其相关行为问题有效。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和胍法辛也常被用于治疗多发性抽动症。
关于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药物治疗。初始阶段,患者可从每晚睡前服用0.5mg的药物开始,大约每3到4天增加0.5mg,每日的剂量范围在0.5到3mg之间,分两次或三次口服。
在选择性药物方面,像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新型抗抑郁药,具有抗抽动作用。当与利培酮联合使用时,可产生协同效果,对于治疗多发性抽动伴强迫障碍的患者尤为有效。
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药物的治疗方案。氯硝西安(氯硝安定)是一个常见的药物,每日的起始剂量为10-20μg/kg,分为两次或三次服用。大一点的孩子开始每天0.5到1mg,最高剂量为每天4到6mg。丙戊酸钠可能会提高大脑的抗抽动作用γ氨基丁酸水平,推荐剂量为每天20到30mg/kg。肌苷则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类似于多巴胺轴突末梢的作用,可以作为多发性抽动症的常用辅助药物。它的剂量为每天0.6到1.2g,分为三次口服。还有诸如A型肉毒杆菌素、盐酸司立古兰、纳曲酮等药物也被报道对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有一定疗效,但具体效果和应用价值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轻度或中度严重的多发性抽动症患者,首选药物如可乐定和泰必利;对于重症患者则可以选择氟醇和匹莫齐特。这些药物的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直至疗效最佳且不良反应最小。当单一药物的部分症状得到改善或者出现多发性抽动伴有相关行为障碍时,可以考虑联合用药。而对于维持治疗和停药的问题,需要确保病情稳定并减少复发,维持治疗通常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如果儿童对药物反应良好且症状得到充分控制,可以考虑逐渐停药一年半或更长时间。如果症状再次发生或恶化则需要重新增加药物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外,对于伴随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强迫障碍等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案。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可以选择可乐定、三环抗抑郁药等药物来治疗。而对于多发性抽动伴发强迫障碍的患者则可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进行治疗。此外氟西汀在治疗自伤行为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来提高治疗效果。也有报道显示,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或纳曲酮在治疗自伤行为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疗效。
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除了上述的药物治疗外,还存在其他疗法。中药与针灸在这方面的治疗效果显著,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也是目前探索和实践的治疗途径。
(二)预后情况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抽搐综合征被视为一种终身性疾病,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期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观念。研究表明,抽搐综合征实际上是一种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在青春期后可能会自然完全缓解,预示着相对较好的预后。
数据表明,儿童早期出现多发性抽动的症状,到了青春期后,有40%至50%的患者的抽动症状会自然缓解。25%至30%的患者抽动症状会明显减轻。剩下的25%至30%的患者,其抽搐症状会延续到成年,但即使如此,他们的症状也会在成年后有所减轻。这一发现为抽搐综合征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促使医学界继续深入研究,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