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什么
小儿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深入解析与应对之道
小儿阵发性心动过速是异位心动过速的一种表现,主要分为室上性和室性两种类型,其中绝大多数病例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这种病症是小儿常见的心律失常问题,源自于心房或房间交界处的异位兴奋灶的快速冲动。虽然看似严重,但此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且是药物反应良好的儿科急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因此不可小觑。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于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等疾病。大多数儿童并无器质性心脏病,感染是常见的诱因,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也可能诱发此病。
患儿在发病时,会突然表现出烦躁不安、皮肤灰蓝或湿润冰冷、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干咳、呕吐等症状。老人可能会自述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等感受。发作时心率会突然增快,可能持续几秒钟到几天。当发作停止时,心率会突然减慢并恢复正常。
对于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检查,可通过X检查和心电图来进行。治疗方面,首先可以尝试物理方法如压迫眼球、压迫颈动脉窦、刺激咽部等,以改善迷走神经张力。如果物理方法无效或有效但迅速复发,就需要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选择洋地黄类药物、β普萘洛尔、维拉帕米(异搏定)、升血压的药物等。其中,洋地黄类药物能增强迷走神经张力,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转化为窦性心律,并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控制心力衰竭。β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则能抑制心脏内的钙离子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升血压的药物通过升高血压、兴奋迷走神经,更适合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的情况。
针对室性心动过速的儿童患者,甲氧明的剂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入特定百分比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缓推。密切监测血压,确保收缩压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一旦心律恢复正常,应立即停止注射。对于去氧肾上腺素,根据患者的体重确定剂量进行肌注。需特别提醒,器质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不适宜使用升压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这两种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延长心房肌的不应期,减少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帮助恢复窦性节律。口服奎尼丁的初始剂量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确定,转律后改为维持量。普鲁卡因胺的口服和肌注剂量也依据体重有所区别。当心动过速停止或出现中毒反应时,应考虑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严重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许多病例的病因并不明确。临床表现上,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上形式相似,但症状更为严重,孩子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对于短暂发作的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较轻;而对于发作持续超过小时的患者,会有明显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诊断小儿室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特征是非常关键的信息。临床病史、体检结果和心电图的综合分析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治疗小儿室性心动过速是一项紧急任务,因为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发展为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并且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利多卡因是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其作用时间短暂,需控制剂量以避免毒性反应。同步直流复律是血压下降或心力衰竭时的首选治疗方法。为预防复发,可口服慢心律、心律平等药物。对于多型室速伴QT间期延长的患者,如果是先天因素导致的,首选β受体阻滞剂。至于丙基肾上腺素,它并不在上述药物的讨论范围内。
小儿房传导阻滞,是一种涉及心脏房间传导系统的不正常状况。当心房的电信号在传播到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延迟或无法下传时,便发生了房传导阻滞。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如风湿性心脏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甚至在一些正常健康的儿童中,也可能出现房传导阻滞的情况。
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即第一度、第二度和第三度房传导阻滞。每一度都有其独特的病症特点和治疗方式。
对于第一度房传导阻滞,虽然它对血液动力学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家长仍需密切关注。因为在这一阶段,虽然基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重病因的治疗仍是关键。预后较好,但也需要注意可能的病情变化。
当进入第二度房传导阻滞时,情况开始变得复杂。窦房结的冲动无法完全传达心脏,导致不同程度的漏搏。其中,莫氏Ⅰ型和莫氏Ⅱ型是两种主要类型。莫氏Ⅰ型的特点是PR间期逐渐延长,而莫氏Ⅱ型则表现为PR间期固定不变,同时伴有心房搏动无法完全下传到心室的情况。这一阶段的治疗应主要针对原发病,同时关注心室率和心脏搏出量的变化。如果心室率过慢,可以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至于第三度房传导阻滞,也被称为完全房传导障碍。这种情况在小儿中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其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一些儿童在先天性心脏、低钙和酸中毒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第三度房传导障碍。此时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疲劳、眩晕、活动时气短等,最严重的可能会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对于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并关注心功能状况。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心力衰竭,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
小儿房传导阻滞是一种需要家长高度关注的病症。在治疗过程中,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与医生紧密合作,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