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的预后
在我国,存在着众多的疾病困扰,它们或多或少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我们都渴望活得更好,了解这些疾病的特点及预后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品行障碍这一令众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共同关注其预后状况。
品行障碍,这一严重性格障碍类型的高峰年龄,普遍被国内外研究认定为15至18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犯罪数量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大部分。违法年龄通常始于13至16岁,其中,青少年犯罪类型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如盗窃、等较为常见。随着年纪的增长,14至17岁后,性犯罪逐渐凸显。到了17岁以后,暴力犯罪如、、伤害和等越来越多。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多样。但值得注意的是,犯罪行为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或逐渐消失。
英国著名学者D.West等人经过长期纵向研究指出,青少年犯罪行为逐渐减少或消失的比例超过总数110%。一般而言,到了25至30岁,反社会行为会逐渐消失。大约四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发展为反复犯罪,其中约有4.6%至10%的青少年其反社会行为会持续到成年,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尽管如此,各研究报告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例如,Glueck等人的跟踪观察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31岁时完全缓解了反社会行为,而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则出现了更多的暴力行为。Robcics经过30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有少数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所改善或消失。
品行障碍的不良预后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发病年龄早、临床表现多样、异常行为频繁、学校、家庭、社会反社会行为以及多动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存在;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未得到改善;以及缺乏对犯罪者的有效帮助和教育等。
以上是关于品行障碍预后的详细介绍。生活中可能有许多难题我们无法解决,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疾病。让我们携手期待,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远离疾病的困扰,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