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与诊断方法在2025年有新变化!表现及诊断指南为您解读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奥秘》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一心脏疾病,可在儿童、青少年各个年龄阶段出现。报告的最小年龄为1岁。尽管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上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精神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被认为是诱发因素。其症状表现多样,可能突发突出、轻度心悸、心前不适,也可能持续发作,伴随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休克、心功能衰竭等症状。尽管症状严重,但一般患者的耐受性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通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Janet对1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肌活检后,发现其中16例心肌组织异常,提出了该病可能为亚临床心肌病的观点。
在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方面,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儿童患者无明显症状,晕厥情况较少。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电轴左偏以及窄QRS波群(≤120ms)为主。
在深入探讨该病症的发生机制时,触发兴奋理论受到广泛关注。从期前刺激到诱发室速的第一次搏动间期,呈现正比关系,这支持了触发活动可能是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的观点。Bhandari等报道的1例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患者,在室速发作时记录的左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4相上出现高振幅的延迟后除极(DAD),成为了触发兴奋的直接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对维拉帕米敏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时,室速逐渐减慢,然后终止。程序刺激无法诱发,这表明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可能有两种发生机制:折返兴奋或触发兴奋。这两种机制都依赖于细胞膜慢通道的活动,其中折返环路包含慢通道组织,而触发兴奋则是由延迟后除极(DAD)造成的。
对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一病症的发生机制,我们可以为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重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