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简介:晚清通才刘鹗为何被民间直呼汉
在晚清的时代背景下,刘鹗以其博杂的学识和出色的才能,被誉为一位罕见的通才。胡适先生曾概括他的一生,提及他的四大贡献,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老残游记》。
刘鹗的生涯涉及众多领域,包括考古、文学、算学、医道、治河等,都有出类拔萃的成就。他的著作丰富,除了《老残游记》,还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等,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以及金石著作和诗歌集等。
刘鹗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虽然精明强干,但屡遭官场陷害。他的官场生涯中,曾参与一些备受争议的项目,如请开山西的矿、贿赂官员等,给他留下了“反腐作家也腐败”的讥讽。他的双面人生令人唏嘘不已。
在晚清时期,刘鹗是较早把眼光注意到西方世界的人。他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开出“扶衰振敝”的药方是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他的观点听似有理,但将国家矿藏资源的开发权交给外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更为当时的朝野所不容。
刘鹗曾试图通过行贿来“承包”铁路工程,但遭到了保守派的抵制。他的买办生涯因此受到了影响。尽管他善于打擦边球,去绕开政策之限制,但他的行为侵害了当地窑主们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最终,他的行为导致山西巡抚胡聘之被迫退休,他自己也被开除公职。福公司也因此被迫停止运营一段时间。在义和团运动后,福公司在山西重新运作,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刘鹗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生涯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他的才华和勇气令人钦佩。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挑战和争议的时代缩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思考的空间。刘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行动,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思考晚清时代的重要视角。在山西遭遇的挫折,让刘鹗深刻反思并吸取了教训。到了河南,他变得低调内敛,借助亲家程恩培和吴士钊的力量,成立了“豫丰公司”,这一公司实质上是为福公司量身定制的“红帽子”,以规避外资禁令。刘鹗在福公司的业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在焦作煤矿项目中忙碌于章程修订、股票分发,还深入参与实际管理,这使得他被民间冠以“汉奸”的称号。
刘鹗的商业触角遍布多个领域,他在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州等地的煤矿铁矿业务中均有显著贡献。尽管他在上海自办商场、纺织厂失败了,但他与日本人合作在东北开设盐场,到缺盐的朝鲜,牟取暴利,甚至私自拜见日本使节,这些行为都构成了他人生中的污点。
1900年的庚子国变,让刘鹗在战乱中展现出他的另一面。慈禧太后西逃,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他冒险北上,致力于救济并参与和议斡旋。他购粮运至天津再至北京,创办平粜局以解民众饥荒。此举却成为他后来被诬陷“盗卖太仓官米”的罪状。
1905年,刘鹗看准了江浦县九濮洲的地皮将来有商业价值,遂与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合伙购买。因京官陈浏见刘鹗占了便宜,心生妒意,便设法控告刘鹗“私集洋股,揽买土地”,欲置其死地。最终,刘鹗被流放到迪化(今乌鲁木齐)。
在迪化期间,刘鹗虽身处困境,但仍不忘与文人墨客交流,他的诗文造诣令人叹服。他还用对联的形式描绘出清末迪化的风土人情,如“流水小桥催钓影,春风深巷卖花声”。
1909年七月初八,刘鹗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迪化,终年52岁。三年后,大清国也走向了覆灭。这个晚清通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经历、他的成就、他的争议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多关于刘鹗的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