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警惕!这些是慢阻肺的高危因素
今年的世界慢阻肺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这种病症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肺心病和呼吸衰竭。那么,究竟什么是慢阻肺?它的症状有哪些?哪些人群容易患病?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针对这些问题,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许小毛教授。
许小毛教授首先为我们深入了慢阻肺。他强调,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疾病,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它还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调查显示,在我国20岁及以上的成人中,慢阻肺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8.6%,而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更是高达13.7%。
许教授进一步为我们描述了慢阻肺的症状。起病缓慢的慢阻肺,其病程较长,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咳嗽通常是慢阻肺的最早症状,尤其在冬春季节多发,晨起或夜间更为明显。咳痰也是早期症状之一,通常为白色黏稠痰,早晨咳痰较多,随着感染加重,痰量会增多,可能变为脓痰。而对于呼吸困难这一典型症状,患者在工作和运动时最初会感到气短,严重气短者甚至在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和呼吸困难。
关于慢阻肺的病因,许教授表示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肺生长发育、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低体重指数等。而环境因素方面,慢阻肺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吸烟、吸入生物燃料燃烧的粉尘颗粒、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空气污染和幼年呼吸道感染等。
许教授还特别提醒,长期吸烟、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年长者,以及经常接触污染气体、粉尘的人群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他建议这些人群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肺功能,重点防范,及早治疗。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是,这有助于防止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除此之外,减少职业性粉尘或有害化学物质的吸入、减少室内外的空气污染、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及加强身体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过许小毛教授的详细解读,我们对慢阻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更加关注肺部健康,积极采取行动,预防慢阻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