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提离职数月才批获赔56万

生活常识 2025-04-23 18:33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案件背景:

聂某于2014年8月加入北京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其离职前的月平均工资高达3万元。2021年9月7日,聂某通过微信向单位负责人正式提出离职申请,公司却以需要时间来寻找新的员工为由,未能及时批准其离职。尽管如此,聂某依然继续工作,并正常领取工资直到2021年12月。三个月后,公司在未与聂某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关系。

争议焦点:

聂某认为公司拖延其离职申请后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违法,因此要求公司给予相应的赔偿。公司方面则主张双方是“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拒绝支付赔偿金。

深入剖析:

法律的角度下,法院认定公司的行为确实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8条和87条,公司需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对于聂某而言,其在公司工作了约7年4个月,因此补偿基数应为7.5个月的工资。那么双倍赔偿就是15个月的工资,总计45万元。令人意外的是,法院最终判决的赔偿金额为56.76万元。这一判决背后的具体计算细节并未完全公开。仲裁以及两审法院都支持了聂某的诉求,判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共计56.76万元,并驳回了公司的其他抗辩理由。

案件核心争议点及司法观点:

一、离职审批时效问题:劳动者提出离职后,用人单位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完成审批及相关的交接流程。本案中,公司竟然拖延了三个月才批准聂某的离职申请,这显然超出了合理期限。且在此期间并未与劳动者达成一致意见,导致劳动关系依然存续。公司的单方解除行为缺乏合法性。

二、赔偿金额计算争议:公司主张是聂某主动辞职,但法院根据微信记录、工资发放流水等证据,认定公司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因此赔偿金额的计算需按照法定标准严格执行。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获得的启示是:用人单位应该在劳动者提出离职后的30天内完成所有的审批和交接工作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当劳动者提出离职申请而用人单位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并继续用工时,劳动关系依然被视为存续状态。任何单方面的解除行为都有可能使公司面临违法责任。计算违法解除赔偿金时,必须综合考虑劳动者的年限、工资基数以及法定的倍数或标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更应注重合规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风险。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