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身体器官工作表”有合理性但存在夸大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张“身体器官工作表”,列出了从晚上9点到早上9点人体不同器官的工作时刻。这张表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它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持健康呢?记者采访了中西医专家。
这张“身体器官工作表”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夸大和不准确之处。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张春燕介绍,根据中医理论,凌晨3点至5点是气血流注肺经的时间,此时人体应处于睡眠状态,有利于全身气血的分配。对于吸烟的人来说,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咳嗽,那是因为肺部正在排除废物。早晨7点至9点是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间,建议吃早餐,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长期不吃早饭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还会引起脾胃功能虚弱。
这张表也存在不准确的地方。例如,肝脏并不是只在晚间11点至凌晨1点工作,而是一直在工作。而凌晨3点至5点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段,此时说不能用止咳药有些牵强。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全毅红认为,虽然排毒之说在古代中医中是没有的,但是现代生物钟理论与中医有一定的契合性。人体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周期密切相关。
那么,改变人体生物钟会有害吗?每个人的生物钟不同,可以改变,一般是23到25小时一个周期。生物钟主要受光线影响。但生物钟经常紊乱会影响健康。光线是哺乳动物设置生物钟的主要信号。建议人们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让身体作息规律与当地时间一致。
我们应该关注身体的生物钟,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身体健康。我们也要理性对待网络上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医生意见来理解和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健康养生。生物钟的奥秘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联
近日,科研人员在对动物实验的研究中发现,超过1000个基因参与了生物钟的调控。李明杰提到,生物钟是一个帮助肌体与外周环境相协调的自我调节系统,而外周环境则能通过光线、食物等触发刺激信号,使生物钟与之相适应。
张春燕也对此表示认同,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人类以一昼夜为周期进行作息,众多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体力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产生周期性波动。她强调,改变生活节律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量变化,生物钟因此受到干扰。当生物钟频繁紊乱,个体的健康状况就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衰老或疾病。
那么,如何保持生物钟的稳定呢?张春燕提出了三个方法:顺应生物钟,保证“准点”;保养生物钟,进行健康充电;“维修”生物钟,在出现错位时进行调节。
对于如何作息才健康,专家指出,成人应保证每天79小时的睡眠,以维持生物钟的稳定。顺应自然规律和动静结合是养生的关键。张春燕进一步解释,人体的生物规律与自然的规律有着内在联系,具体体现在生物钟的时间节律性上。例如,子午流注学说认为,经络气血运行各有其高峰时段,应遵循这一规律以改善健康状况。
对于作息和睡眠,应有节律,每天睡觉、起床时间应相对固定。张春燕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避免晚睡晚起,以免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的正常运行。长期上夜班的人,应按照工作时间调整作息规律,适当补觉、打盹、调休。饮食上,建议多吃滋阴降火的食物,如鸭肉、绿豆等。若有睡眠障碍,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生物钟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应重视生物钟的调节,顺应自然规律,合理调整作息,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