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研究组首度揭示老年痴呆症致病“元凶”

生活常识 2025-04-20 09:08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介绍清华教授施一公对阿尔茨海默症研究的重要进展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位杰出的结构生物学家成功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施一公教授的研究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症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发现,淀粉样斑块的形成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个斑块是由γ分泌复合酶异常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产生的过量易聚集的Aβ42肽所致。这个复合物可以看作是细胞膜上的垃圾粉碎机,其主要作用是降解废物蛋白。

此次,施一公教授不仅获得了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而且的分辨率达到了惊人的4.5埃。此前,外国科学家只能将蛋白酶到12埃的分辨率。这一重大突破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γ分泌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施一公教授表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失忆。随着现代人寿命的增长,患此病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5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据资料显示,到2050年,全球每85人就有1人可能患上此病。施一公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理解这一疾病提供了线索,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

施一公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未来可以根据这个结构来研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这是一种愿景,也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希望继续深入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施一公教授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领域的突破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科学的力量,也展示了人类对抗疾病的决心和勇气。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距离临床应用仍有一段路要走

阿尔茨海默症,一个逐渐严重的认知障碍性疾病,不仅对患者本身造成困扰,更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在发达国家,此病已成为社会医疗支出中的重大负担,而目前,针对这一病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仍然缺乏。

施一公教授近期关于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基础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尽管这项研究让我们首次窥见了-secretase的真实面目,包括其形状、组成以及几乎所有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但施教授指出,这只是阿尔茨海默症研究的第一步,距离实际应用在临床治疗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γ分泌酶复合物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四个膜整合蛋白组成,包含19次跨膜螺旋。-secretase的真实形状在研究中被揭示,其膜内部分呈马蹄型,所有的19个跨膜螺旋清晰可见。在胞外区,有一个分子量较大、分辨率相对更高的结构域Nicastrin亚基的胞外结构域,其原子结构模型也被构建出来,初步显示出底物结合的可能位点。

尽管我们对此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治疗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闵宝权医生作为一线医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只能针对病人的症状进行缓解性治疗,如提高记忆力、减少有害物质以及治疗失眠等。

闵宝权医生强调,尽管我们已经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能够有效治疗其的药物仍未研发出来,在临床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对于广大患者和家属来说,仍需抱有希望,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科研努力,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新闻推荐仍在继续中,期待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能够早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