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早产儿日后发展为矮小症患者
早产儿的脆弱:先天与后天的双重挑战
专科观察揭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大约20%的早产儿可能会发展为矮小症患者,这一比例较普通人群高出三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小儿内分泌科的朱顺叶副教授对此深感关切,强调早产儿面临着宫内发育迟缓和宫外生长迟缓的双重挑战。
朱教授提到,早产儿因提前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充分的时间在母体内完成发育,导致体重、身长不达标,脏器发育不佳,甚至面临生命威胁。而出生后,由于体弱多病,加之需要抢救,生活在死亡阴影下,使得他们的生长发育越发跟不上趟。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这些挑战并不会因为孩子是早产儿而有所宽待。
朱教授以一个700克的“袖珍儿”为例,详细说明了早产儿的脆弱。这个小女婴只有25周多一天就出生,属于“超早产儿”,出生体重也是“超低出生体重”。尽管医生们努力抢救,但她仍然面临严重黄疸、肺泡张不开、吸氧困难、心肺发育不好等一系列问题。朱教授怜悯地说,宫外环境对于这样的早产儿来说是非常残酷的,远不如母体内舒适安全。
除了这些特别早出生的“大只”早产儿可能与正常儿差距不大外,许多“小小个”的早产儿都要面临先天的发育不足和后天的发展挑战。朱教授指出,各类疾病发生的风险、威胁生命因素以及身体底子越弱,干扰早产儿后天快速生长的可能性就越高。
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似乎将身体发育排在了次要位置。他们更关心孩子的智商,却忽视了儿童保健的重要性。朱教授表示,早产儿不同于正常新生儿,先天不足必须在后天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呵护。否则,出现矮小症的几率会三倍于正常孩子。但现实中,包括医护人员在内,对于这类孩子的后天发育认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朱教授警告家长不要抱着侥幸心理,等到孩子明显矮于同龄人时才引起重视。早产儿的“生长追赶”非常重要,且越早越好。家长必须详细记录孩子的各项生长发育数据,这些都是日后医生判断孩子是否有“追赶性生长”、是否属于矮小范畴的重要依据。
朱教授还提醒家长警惕两大误区:一是高个家长夜郎自大,认为孩子的身高遗传自父母就不会有问题;二是矮个家长画蛇添足,过分焦虑孩子的身高问题,盲目给孩子喂食导致营养过剩。
早产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呵护。除了重视孩子的智商外,身体发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给予早产儿更多的重视和呵护,才能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身为矮小的父母,在孩子早产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愧疚感之中。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竭尽全力去喂养孩子,甚至不惜使用各种大补之物,以确保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这种过度的营养摄取往往导致孩子的营养摄入远超儿童正常标准,从而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开始出现肥胖问题,体重超标严重。
在这样的情境下,朱顺叶指出,对于早产儿来说,过度的溺爱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科学合理地抚育他们才是至关重要的。过度的营养摄入不仅会使孩子从小就过于肥胖,还可能为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这些隐患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肥胖的身体不仅增加了患慢性病的风险,还会对孩子的骨骼生长造成影响,使他们的身高发育受到限制。我们必须对孩子的饮食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度溺爱,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父母们需要关注孩子的营养需求,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追求营养补充,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需要对早产儿的成长进行科学合理的抚育和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