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要避免四大误区,不要孩子一发烧就紧张
当孩子身体发热,家长们往往焦急万分,心中充满了对“烧坏脑子”的担忧。为了迅速降低孩子的体温,家长们会采取各种方法,从厚重的衣物到湿毛巾,从退热贴到退烧药物,一切能想到的办法都会尝试。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郭素华提醒我们,过于激进的退烧方式可能反而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存在许多需要避免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层层包裹,“捂汗”退热。家长们常常认为孩子发烧怕冷,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得严严实实。郭医生指出这种做法不科学。孩子发烧时末梢循环会变差,包裹过紧会影响散热,导致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正确做法应该是保证孩子身体充分散热,同时适当保暖手脚。
第二个误区:发烧不能洗澡,只能冷水擦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就不能洗澡,也有家长认为洗澡可以帮助散热。郭医生指出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如果孩子发烧温度在38.5℃以下,精神状况良好,洗温水澡可以帮助清洁皮肤、避免汗腺阻塞,也有助于身体散热。但如果孩子高烧且伴有寒颤、肢体发凉等,则不宜洗澡。正确做法是在保证孩子不受凉的前提下,用温水洗澡或擦身,时间不宜过长。
第三个误区:一发烧就急忙喂退烧药。一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物。如果药效不明显,又立刻更换另一种药物。郭医生指出这种做法不妥。过于频繁的更换药物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正确做法是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同时注意孩子的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护理方式。
在孩子生病发烧时,我们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正确处理发烧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退烧误区,科学合理地照顾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孩子体温处于38.5℃以下时,物理降温应是首选。市面上退烧药种类繁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时,应优先考虑有儿童剂型的退烧药,特别是针对小婴儿,可以选择滴剂类的退烧药物。
正确做法是,如果孩子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仍未明显下降,不要急于再次给药或更换其他药物。一般需要间隔4至6小时后再服用一次退烧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有助于降温。
关于一些家长存在的误区,即认为发高烧后需要先看医生再处理,专家指出这样做有时并不妥当。有些家长因为担心给孩子服用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或者不确定该给孩子用什么药,即使孩子已经高烧也不积极采取措施降温,非要等医生处理。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家长应在家中先用物理降温或喂退烧药进行降温,而不是等待医生到来。
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不仅仅是体温数字。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体温在38.5℃以下并且有下降趋势,就不必过于紧张。但需要注意的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旦发烧,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就医,避免随意用药。
对于降温的方法,除了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之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等方式来帮助孩子降温。了解孩子发烧的常见原因和症状也非常重要,以便更好地判断孩子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孩子的发烧,家长应保持冷静,正确判断孩子的病情,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加重或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多关注孩子的饮食和休息,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相关新闻推荐:
1. 儿童发烧护理知识大
2. 小孩发烧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3. 家长必看:孩子发烧时的护理要点
4. 儿童高烧不退怎么办?专家给出建议
5. 婴儿发烧如何处理?新手爸妈必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