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价格过千的品牌羽绒服未必保暖
衣服的保暖度真的可以测算吗?近日,一条名为“穿衣法则”的微博在网络上被频繁转载。该微博详细列举了不同材质衣服的保暖温度,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专家对此表示,该测算并无依据。
随着气温跌破零度,京城已迎来羽绒服销售旺季。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羽绒服的保暖性能确实是有依据的,但即便是商场里销售的价格过千的品牌羽绒服,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保暖效果。
事件起源于杭州市中医院的中内科副主任医师桂晓春。他对自己四岁女儿所穿的衣服进行了温度测试,将不同材料的衣服按照温度进行了划分,比如厚款羽绒服相当于加9℃,薄款羽绒服相当于6℃。这一观点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其中关于9℃羽绒服的观点更是成为了焦点。
记者在商场各品牌羽绒服专柜前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羽绒服产品主要标注了含绒量和充绒量两种含量。消费者在购买时通常先摸摸衣物的薄厚,再看看羽绒成分和含绒量,并普遍认为含绒量在90%以上的羽绒服保暖效果绝对好。
事实并非如此。记者调查发现,羽绒服的保暖性能主要由充绒量决定,而非人们惯常关注的含绒量。影响羽绒服保暖度的关键因素其实是克重的大小。
对于衣服的保暖性,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服装的检测标准里并没有温度标准这一项。衣服暖不暖和主要取决于保温率、导热系数、热阻值、克罗值这4个参数。其中保温率是最直观的参数,这是通过专业的计算公式算出来的。
根据关于羽绒服最佳填充量分析的报告显示,羽绒服的充绒量是影响羽绒服保暖度的关键。通过对不同充绒量的羽绒垫的保暖性能进行测试后发现,充绒量每增加5g,保温度就提高1℃。人体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2℃,但由于羽绒服不会贴身穿着,因此羽绒服内的温度达到25℃即可提供最舒适的穿着体验。
按照这一标准,羽绒服的充绒量要达到130g才能满足最舒适温度标准,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羽绒服充绒标准。记者在走访多个品牌羽绒服时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羽绒服标签上都会标明充绒量和含绒量,但消费者在购买时关注的是含绒量而非充绒量。导购员也不会主动告知羽绒服的充绒量,而是以各种理由掩盖羽绒服薄厚不一的真实情况。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记者实地调查了超过20个款式的羽绒服发现,绝大多数都未达到保暖标准。例如,在ONLY品牌店内,一件售价1399元的兔毛大翻领细格纹收腰短款羽绒服虽然含绒量高达92.9%,但充绒量却只有124g;另一件售价为899元的立领拉链斜门襟短款羽绒服的充绒量更是只有88g,远远未达到国际公认的保暖标准。
部分品牌羽绒服的充绒量及价格如下:
Ochirly欧时力羽绒服:充绒量61.3g-112g,售价1090元-1390元。
ONLY:充绒量75g-124g,售价499元-1399元。
VeroModa:充绒量95g-117g,售价649元-1599元。
波司登中长款羽绒服:充绒量102g-148g。
2011雪伦短款羽绒服:充绒量71g-131g。
对于这一情况,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国家出台的《羽绒服装国家标准》只规定了羽绒服的含绒量必须达到50%以上,并没有对充绒量的克数指标作出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服装企业留下了可趁之机。据该工作人员介绍,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或南方寒潮来袭时,成人羽绒服的充绒量至少需要200克以上才能提供足够的保暖性。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羽绒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寥寥无几,最高的充绒量通常只有19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