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结扎与落户挂钩 和政策对着干
在我国的人口政策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项重要决策。据国家卫计委透露,早在那个时代,原国家计生委与公安部就已联合发文,强调即便面对超计划生育的婴儿,也不应设立限制落户的法规。在最近的7月10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再次申明,坚决反对将计生政策与新生儿落户、低保等行政程序挂钩,坚决禁止不结扎不落户的现象。中国之声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多地仍然存在计生政策与新生儿落户挂钩的情况。
以广东为例,李先生和妻子的第二个孩子在一个政策过渡期内出生,关于社会抚养费的收缴和落户问题,当地和派出所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在广东的佛山、花都、珠海等地,仍然存在将计生政策和行政审批挂钩的现象。
李先生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他和妻子都是稳定的职场人士,感情和睦,去年迎来了家庭的第二个新生命。孩子的出生恰逢政策过渡期,关于社会抚养费和落户的问题,让他们倍感困惑。他们被告知,落户需要与计生政策挂钩,甚至需要完成结扎手术才能为孩子办理户口。
记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不仅仅是基层派出所和社区有这样的要求,甚至有些街道工作人员表示“一胎上环,二胎结扎”是必需的。这些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对于违反生育政策的家庭的一种“长效措施”,虽然不再征收社会抚养费,但必须要落实这一措施。
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疑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困扰和不便。尤其是在政策过渡期出生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更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压力。对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明确政策,确保每一个新生儿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阻碍。我们也期待各级能够严格执行国家卫计委的规定,确保计生政策不再与行政审批挂钩,让每一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尊严。计生政策下的纠结:结扎与落户的纠葛
在佛山与广州等地,一项计生政策解读引发了广泛关注。它的大意是:“不强制结扎,前提是要有医生证明,否则无法开具计生证明”。严女士的经历,便是这一政策下的生动写照。
回溯到2012年,严女士生育二胎后,因拒绝结扎,小孩至今未能落户。她前往花都区花山镇计生办寻求解答,却得到“报道是报道,文件是文件”的回应。严女士的困惑在于,为何有身体不合适才能免于结扎的规定?对此,计生办工作人员回应道,广东省的条例确实有这样的要求。
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在安徽合肥的庐江县,陈先生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他按照安徽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申请了准生证,但证件却被计生部门扣留,原因同样是“得结扎”。矾山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无论听说的是否,实际上还是需要结扎。只有经过县一级医院的检查,确认身体是否适合结扎后,才能进一步办理手续。
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态度十分明确:将落户、入学、低保与父母落实计划生育情况挂钩的做法,损害群众权益,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符,应坚决禁止。
据了解,在广东珠海、肇庆等地也依然存在类似情况。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计生政策的执行在基层遇到的困境与冲突。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明确导向,另一方面是地方执行的实际情况,两者之间的纠葛,让许多家庭陷入了困境。
对于这些家庭而言,结扎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关乎孩子的未来、家庭的幸福。他们希望计生政策能够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真正为群众谋福利。也期待基层计生部门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这一问题,为公众传递的动态和声音。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温暖。
相关新闻推荐:(此处可添加与主题相关的新闻链接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