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专家和生态学者揭转基因五大流言
“转基因”这一话题一直饱受争议,公众对其产生的恐慌也从未平息。关于转基因大豆致癌、转基因作物导致人不育、转基因土豆削皮后不变黑等传闻在坊间广泛流传,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相。
实际上,消费者现在能接触到的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木瓜、大豆油以及由转基因大豆制成的调和油,而土豆、大米、玉米、西红柿等并非转基因,市场上也买不到。果壳网联合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打造的科学报道工作坊,邀请了食品科学专家、生态学者共同揭开转基因五大流言,为公众解开谜团。
流言一:转基因大豆致癌。黑龙江大豆协会发表文章称转基因大豆与肿瘤和不孕不育存在高度相关。真相是,同一省内不同登记点的肿瘤数据差异巨大,不能仅凭个别数据就断定转基因豆油的消费与癌症高发有关。到目前为止,没有报道显示摄入转基因作物会导致人类肿瘤。
流言二:转基因饲料影响猪健康。一项由澳大利亚和美国合作进行的新研究发现,饲喂转基因饲料的猪胃炎发病率远高于传统饲料。澳新食品标准局已经发表公告否认这一研究,指出论文中关于因食用转基因饲料所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数据缺乏说服力。
流言三:转基因作物导致人不育。有传闻称转基因作物不能留种,会导致人不育。但真相是,作物能否留种是由其特性决定的。目前并没有生物学上无法留种的转基因作物上市,所谓的不留种只是公司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签的法律协议约束。这些协议只在部分国家生效。
流言四:抗虫转基因作物对人有害。这一传闻声称,抗虫转基因作物对虫子有害,对人也有害。但真相是,抗虫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是为了应对农业中的虫害问题,它们经过严格的科学测试和安全评估,确保对人类安全无害。
通过专家的解读和真相的揭示,我们希望公众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问题,不再被流言所困扰。人与昆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从生理结构到生态习性。如今,转基因抗虫作物如Bt蛋白作物的问世,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Bt蛋白只在昆虫消化道的碱性环境下发挥作用,转化为毒素,专门针对螟虫等鳞翅目昆虫产生毒杀效果。而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其胃液呈强酸性,Bt蛋白进入胃肠后,会像其他蛋白质一样被迅速降解成氨基酸,成为可被吸收的营养成分。这一点在科学界已得到了长时间的验证和反复确认。Bt蛋白不仅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对于鸟类、鱼类和非目标昆虫也同样安全。更为重要的是,与化学农药相比,Bt蛋白不会残留在环境中,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Bt蛋白的使用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它已成为有机食品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生物抗虫剂之一。
接下来我们要破除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那就是转基因违背了自然规律。事实上,转基因并非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已有的生物体中,是一种人为的生物学操作技术。人类改变生物的遗传背景已经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如杂交和人工选择后代,已经培育出了几乎所有的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从本质上来说,基因并无新旧之分,基因的改变也是自然界演化的基础。转基因并非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相反地,在某些情况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甚至可以减少农药或化肥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反而更加符合“有机”和安全的理念。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信息,不妨浏览北京晚报的更多精彩报道。(内容整理: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