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生产岸线守住生态家底(小康路上绿色
核心阅读
张家港湾,位于长江入海前的巨大湾口,曾经的环境堪忧,遍布码头、养殖场和工厂。通过不到一年的整治提升和生态修复,这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家港湾,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江海交汇第一湾”。初夏时节,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绿意盎然的草地、茂密的芦苇荡和茁壮的防护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市民们纷纷表示,这里的环境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了显著的改善。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张家港市的决心和行动。为了还江于民,他们清退了沿江低效码头企业,拆除了违章建筑,清理了畜禽养殖户,并推动了江滩湿地的修复。张家港市市委书记潘国强表示,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守住生态家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
随着生产岸线的整治完毕,张家港湾的修复工作也全面展开。围绕绿色生态,这里实施了江堤改造、环境整治、景观绿化等工程,全力打造沿江最美的生态岸线。3D打印技术建成的小屋、九公里观江生态廊、湿地观鸟站等,都是张家港湾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
生态的好坏,看鸟儿就知道。在张家港湾对面的双山岛,鸟类调查员周敏军发现了震旦鸦雀的身影,这是濒危物种,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它们的出现,证明了张家港湾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好转。
随着长江岸线的变绿,周边村庄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永兴村着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以江畔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景观村落。村里人表示,长江沿岸的生态改善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目前,村里正在建设田园综合体,把张家港湾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转变为富民增收的发展红利。
曾经靠养殖业为生的村民李雪军,如今也开始转型种植葡萄并计划开办农家乐。他说,“原来的土办法养殖虽然成本低,但不可持续。如今吃的是‘生态饭’,发展前景好。”在张家港湾最东头,曾经的造船基地已经华丽转身,工业设施已拆除,留下的龙门吊成为历史见证。现在的张家港湾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和旅游。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在建设中的工业遗址记忆公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作为公园新地标的两个龙门吊,象征着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向人们展示着岁月的痕迹和技术的力量。
海宏海工船厂总经理李晓阳,是一位在长江岸边长大的游子。他见证了长江的变迁,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每当他漫步在长江畔,尤其是走到船厂原址时,都会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感慨不已:“我们的长江岸线,真美。”
这两个龙门吊不仅是记忆公园的新地标,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们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奋斗、关于进步的故事。每一道焊缝、每一块钢板,都承载着船厂工人的辛勤汗水和对未来的憧憬。
李晓阳总经理的情怀,不仅仅是对长江的眷恋,更是对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这个记忆公园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工业遗址的独特魅力。
这个记忆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体验到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这里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将成为展示城市发展的窗口。
这个工业遗址记忆公园将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而龙门吊作为公园的新地标,将继续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