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胄曾力主开禧北伐金国,最后因为什么而功亏一
韩胄,字节夫,相州安阳人,是当时的权相。他是魏郡王的后裔,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的外甥。早年,他以恩荫入仕,历任多个职务,最终升至汝州防御使、知门事。
绍熙五年,太上皇病逝,韩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人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迫使宋光宗退位,拥立皇子赵扩为帝,史称宋宁宗。韩胄因此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而后官至太师、平章军国事。他的上位之路并非坦途,他曾因对赵汝愚的怨恨和对权力的渴望而采取了一系列手段。
赵汝愚在政变后出任右丞相,独揽朝政。他推荐朱熹为皇帝侍讲,引发韩胄的不满。韩胄开始借机上位,逐渐控制言路,对赵汝愚及其支持者展开打击。他指称理学为伪学,以此打击理学人士,实行党禁。赵汝愚被贬永州后,因受窘辱而暴病身亡。朱熹等理学领袖也因攻击韩胄而获罪。
庆元六年间,韩胄掌握了实权,进一步打击异己。他严禁理学,订立《伪学逆党籍》,将赵汝愚、朱熹等人列为逆党。他重新起用主战官员,开始准备北伐。由于将帅乏人,他的北伐计划最终功亏一篑。
开禧三年,在金国的示意下,韩胄被杨皇后和设计劫持至玉津园杀死,函首送到金国。两国达成议和,韩胄的掌权宣告结束。他的一生充满了权力斗争和政变的阴影,他的执政虽然短暂却对宋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居的绍兴府,再度迎来风云变幻的时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的辛弃疾,在宁宗与韩胄决策伐金的重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禧元年改元之际,朝廷中一次重要的廷议中,辛弃疾果断地提出“乘机以定中原”的战略建议。宁宗与韩胄在朝野抗金之声中,接纳了辛弃疾等人的建言,决心挥兵北伐。韩胄因此被加封为平章军国事,总揽军政大权,紧锣密鼓地筹备军事行动。朝廷更是倾尽全力,出封桩库金万两以作军需。吴曦练兵西蜀,赵淳、皇甫斌准备出兵夺取唐邓之地。而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则指挥军队渡淮,准备发动进攻。
开禧二年四月,战火点燃。郭倪派遣武义大夫、镇江都统陈孝庆率军进攻泗州。金兵严阵以待,然而毕再遇出奇兵,提前一日发动攻击,打得金兵措手不及。陈孝庆领兵攻打西城,毕再遇则从东城杀入,金兵败溃。光州民间武装也成功攻下褒信县。宋军大获全胜,形势一片大好。五月间,韩胄信心满满地请宁宗正式下诏,挥兵北伐。
虽然韩胄出兵伐金的政治与思想准备充分,但军事准备却显得捉襟见肘。他荐用老师担任左丞相,旧日僚属苏师旦为枢密院都承旨,辅佐指挥军事。在决策出兵前,宁宗与韩胄解除了伪学逆党籍,重新起用一些在籍官员,试图争取他们一致对外。其中某些人并未真诚合作。
韩胄意图让广帅薛叔似出任前线统帅淮西军兵,然而薛叔似却拒不接受任命。其他如知枢密院事许及之、调宗时派往四川的丘等亦纷纷推辞不受命。将帅人才匮乏之际,宁宗下诏朝内外举荐将帅边守。邓友龙主张北伐,被任命为两淮宣抚使,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仍为副使。伐金的主力军分布在江淮与四川两翼。
在这紧张的战争氛围中,一场阴谋正在悄然酝酿。杨皇后对韩胄深怀仇怨,与其兄杨次山及史弥远联手,暗中谋划诛杀韩胄。史弥远秘密上书请求诛杀韩胄,杨皇后更是通过皇子询上书称韩胄再启兵端对国家不利。尽管宁宗未予理睬,但杨后、杨次山与史弥远仍秘密勾结,对韩胄下毒手。
最终,在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的那天,中军统制、权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人在史弥远等的指使下,趁韩胄上朝之际突然袭击,将他暗藏于玉津园夹墙内并诛杀之。这一事件为这场战争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