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堪“死账”重负 如何破解欠费逃费魔咒?
医院欠费逃费问题的挑战与应对
医院,作为生命救助的港湾,近年来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欠费逃费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营,甚至威胁到医院的生存。尤其是一些“三无”人员,即无身份、无家属或单位、无经济来源的患者,更是欠费逃费的主力军。
记者在成都多家医院的调研发现,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仅10家三级医院的欠费金额就已超过2000万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其中,“三无”病人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因为特殊的身份背景,往往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给医院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医院共收治了286例“三无”患者,累计支出医疗费用高达数百万元,而护理费和伙食费还未算入其中。除了“三无”病人,存在纠纷的患者和恶意逃费者也成为医院面临的一大难题。有些家庭因为医药费分配的纠纷,或是找不到肇事者的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医疗费用无法支付,最终转嫁给了医院。
面对这一问题,医院的追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追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大部分医院都没有专门的追缴人员。另一方面,是否采取法律手段催缴也是医院的一个难题。大部分医院都没有借助法律手段来催缴医疗欠逃费,一方面是因为法律界定模糊,难以判断哪些行为属于恶意欠费;另一方面,担心过度曝光会影响医院形象,引发更多患者效仿。
面对这一难题,医院似乎陷入了“无力”的境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除了加强法律手段外,更需要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应加快推动救助机制的建立,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也需要加强诚信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拖欠医疗费用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还需要完善法律体系,明确恶意欠费的界定和处罚措施。
多管齐下攻克医院“顽疾”:欠逃费问题亟待解决
长期以来,欠逃费一直是医院的棘手“顽疾”。对此,业内人士和专家强调,这一问题不能仅靠医院单独应对,必须多管齐下,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首要任务是加快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疾病应急救助细则。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为急需救助的患者提供了制度保障。该文件的实施仍需进一步细化。例如,如何确定“三无”人员的身份?医院在接收到无身份证、无资金来源、无家属或单位的病患时,如何与公安、民政部门协调?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的操作指南。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是根治医院欠逃费问题的关键。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丁少群教授指出,部分重病患者因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而选择欠逃费。我们必须加强困难群众的救助,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的重大疾病保障体系,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
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约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目前国内的诚信数据库尚不完善,医院无法直接向银行等单位提供恶意欠逃费者的名单。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赖账的患者将逐渐意识到,恶意的欠逃费将对其工作、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法律将成为解决医疗欠逃费问题的重要武器。
这一“顽疾”的解决不仅关乎医院的运营秩序,更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速合作,制定更为精细、有效的政策,让医院和患者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也提醒广大市民,遵守医疗规定,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共同营造和谐医疗环境。
相关新闻推荐:针对医疗欠逃费问题,各地正在积极解决方案,如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社会话题,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