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破获“甲醛猪血”案
近日,安徽省利辛县公安和工商部门联手破获了一起制售超标甲醛猪血的案件。据悉,两名黑心商人竟然将猪血用化学品甲醛浸泡两三个小时,然后冒充鸭血销售。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超过十吨的“甲醛猪血”在市场上流通,却无人察觉。
这起案件震惊了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因和漏洞?为此,新华社记者深入调查。
在利辛县,一起制售“甲醛猪血”的案件成功告破。据调查,当地工商部门在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采取行动,最终成功抓获了涉案的生产者刘某和李某夫妇。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据了解,刘某夫妇从当地的生猪屠宰场购买猪血,然后使用甲醛进行加工处理,再冒充鸭血销售给市场的经营户和小菜贩。涉案金额高达数万元。在加工过程中,他们还使用了某些化学物质,使猪血变得更加美观和有防腐效果。这种“甲醛猪血”的甲醛含量超标数百倍,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
那么,为何刘某夫妇会铤而走险制售“甲醛猪血”呢?背后的动因离不开利益的驱动。由于猪血价格低廉,而他们通过加工处理后能够以较高的价格销售,从而获取利润。外形美观的“甲醛猪血”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也促使他们继续从事这一非法行为。
这起案件的曝光也暴露出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漏洞。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给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生产地点隐蔽,市场摊贩流动性大,基层执法人员难以对每一种商品进行检查。消费者缺乏事前维权的途径和意识,只能被动接受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源头监管,严格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还应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随着案件的进一步处理,刘某夫妇已被依法逮捕,案件已移送法院等待开庭审理。这起案件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加强监管和防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安玉发看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如“甲醛猪血”、“瘦肉精”、“”等事件,其根本症结在于生产加工环节的失控。那些被巨大经济利益驱使的制假售假者,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源头监管的短板也为此类事件提供了可乘之机。
食品安全事关重大,不容小觑。安玉发教授强调,监管部门应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严打“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对那少数唯利是图、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于不顾的不法分子,必须严惩不贷,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
业内专家指出,除了源头监管,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同样不容忽视。安徽省工商局市场规范管理处副处长方跃进表示,许多食品安全事件虽然起源于生产环节,但最终往往在市场上暴露出来。由于市场分布广泛且许多为自发形成,给基层监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基层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加大商品抽检频率,坚决减少和杜绝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专家还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维护。日常生活中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及时公开曝光食品安全事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对食品生产者的安全教育也不应松懈,形成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氛围。只有、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