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

生活常识 2025-04-17 18:30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参知政事,中国古代官职名称,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这一职位的设立,标志着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的出现,此后参知政事逐渐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的存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在唐宋时期,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承担着重要的政务职责。

在宋朝初期,参知政事一职并未立即设立。宋太祖代周自立后,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并设,而不设副宰相。当时的宰相并未总揽文武之大政,只是起处理一般政务的辅助作用。随着宋朝制度的逐渐完善,宰相制度的健全是在太祖开国四年后的事情。

随着中书事务的繁重和北宋初期的特殊国情,赵普作为独相主持中书工作,难以应对繁重的军政事务。于是,太祖为赵普设置了副手,协助其处理日常政务,这就是参知政事。最初设置时,参知政事并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其地位相对较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责和地位逐渐明确。

设参知政事以为副宰相,是对唐人制度的一种承继。然而宋人认为陶谷对唐人参知政事的职务存在误解。实际上,在唐朝时期,参知政事等职位都是宰相的职务。陶谷将参知政事误解为下丞相一等,这是他的失误。

参知政事作为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经历了从临时差遣到常设官职的演变过程。在唐宋时期,作为副宰相的存在,其设立旨在削弱相权、增大皇权。随着宋朝制度的逐步完善,参知政事一职的地位和职责也逐渐明确。这一职位的设立和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宋人的争论与考辨后最终确定了其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宋高宗时期,欲任命郭待举为参知政事。因其资历尚浅,故先命其在中书门下与平章事共同接受朝廷的进止。参知政事,并非参佐之意。在宋朝,宰相并非只有一人,而是有数位宰相共掌政务,而平章事则是参佐的一种称谓。回溯历史,宋朝太祖时只有赵中令一人独相,当时欲拜薛文惠公等人为副相,却难以定名。曾召学士陶谷询问:“低于丞相一等的官职有何名目?”陶谷回答以“唐有参知政事”,于是以此命名。人们并不了解,参知政事的名称实际上在等级上高于平章事,两者轻重失伦。但这一命名习惯沿袭下来,难以更改。

尽管参知政事这一官职名称源于唐朝,但在宋朝,其职责内容却与唐朝有所不同。唐朝时,作为宰相的临时差遣名目繁多,而宋朝则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副宰相的正式名称,并形成了制度。

参知政事的设立初衷,完全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的工作。在赵普独相期间,其地位较低,并没有与宰相分庭抗礼的迹象。据《宋会要职官》记载,参知政事是宰相的副手,需要全面参与朝廷政务,批大政、参庶务。而《宋史职官志》也明确指出,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行政副手,旨在协助宰相处理国家事务。换句话说,参知政事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强化相权。太祖皇帝不设多位宰相,而设一相二参,其突出赵普相权的意图十分明显。

可见,参知政事在宋朝政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副宰相,他们需要在宰相的领导下,共同处理国家大事,为宋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也是皇帝与宰相之间的纽带,需要向皇帝汇报政务,协助皇帝了解国家情况,从而确保国家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