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种蔗苗专家直呼"冒险" 如何走出"扩种滞销
蔗田中的博弈:果蔗的困境与农民的抉择
榄核镇子沙村的蔗田里,甘蔗与蔗苗并存,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象。何先生种植的果蔗,期盼着来年能卖出好价钱。今年入夏以来的高温天气,让果蔗的回糖空心速度加快,给这些甘蔗带来了销售压力。
今年的番禺果蔗滞销现象尤为严重。一边是黑皮果蔗的滞销,另一边却是新苗的继续扩种。这种矛盾现象背后,隐藏着果蔗种植业的深层次问题。为何果蔗会陷入“扩种滞销”的循环怪圈?明年新的果蔗收成又将何去何从?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靖认为,农民在扩大果蔗种植面积的面临着市场预期的悖论。单个农民理性地扩大种植面积,可能带来好的效益,但当所有农民都扩大种植面积时,供大于求的问题就会出现,导致滞销。农民种植农作物有一种惯性,使得他们不愿意放弃果蔗的种植。
在子沙村蔗田田头,我们看到的是未收成的老蔗与新种下的蔗苗并存。这种景象既让人痛惜,又让人深思。未收成的果蔗根部已经齐刷刷地抽出新芽,这些甘蔗已经无法销售,只能砍掉做肥料。农民们依然选择继续种植新苗,期待着明年能有好的收成。
番禺区农业技术推广办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对比了水稻和果蔗的收入,显示出果蔗的利润远高于水稻。这使得农民们更愿意选择种植果蔗,哪怕面临风险。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放弃果蔗种植,正是因为果蔗的利润吸引力远大于其他农作物。
胡靖分析认为,与糖蔗相比,果蔗的风险程度更高。销售渠道更加分散,替代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是冒险的行为。他们可能对市场预期存在滞后反应,缺乏统筹协调的销售流通环节也是问题之一。
在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看来,珠三角地区农产品出现的周期性过剩问题,与农产品流通环节缺少统筹协调有很大关系。他认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行情。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需要从流通环节入手,加强统筹协调。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破解果蔗种植业的循环怪圈。应引导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自主调整种植面积,同时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统筹协调,帮助农民打开销售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果蔗滞销的问题,让农民们走出困境。王先庆指出,当前农民的生产问题已得到了基本解决,随之而来的流通环节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农民们面临着如何销售产品、如何获取更好的销售价格以及如何进行农产品预加工等挑战。这些问题一直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导致农民在应对市场时显得被动,从而增加了他们的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农村应建立综合性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农民个体面对市场风险时显得力不从心,一点小的风浪都可能给他们带来重大损失。胡靖认为,为了降低农产品销售风险,应在农村建立综合性的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能让农民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市场进行对接,而非单个农民孤军奋战。
胡靖进一步表示,尽管中国农村已经成立了各类合作社,但这些合作社多数为专业性合作社,主要关注某一具体项目或环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我们需要从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出发,统筹整个农业系统。通过搭建生产者与收购者之间的平台,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这样的综合性合作社不仅能引导农民紧跟市场动态,还能将区域内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生产,从而有效地推动农超对接。
王先庆认为,农业生产具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农民在个体层面上很难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期。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通过的支持和引导,结合农民自身的努力,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稳健、高效的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