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肺水肿:一种因肺脏血管与组织液体交换功能发生障碍引发的疾病
一、临床表现:
肺水肿,一种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的疾病,根据其病理变化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四个阶段。
1. 间质性水肿期:主要症状包括夜间呼吸困难、被迫坐起、出冷汗、不安、口唇发绀等。此时可闻及干音或哮鸣音,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2. 肺泡性水肿期:症状加剧,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恐惧窒息感等。面色青灰、大汗淋漓,咳嗽并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布满突发性湿性音。若为心源性肺水肿,则心率快速且心律失常,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并可听到病理性第三和第四心音。
3. 休克期:短时间内大量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迅速减少,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引发心源性休克。症状包括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皮肤湿冷以及少尿或无尿等,并可能出现神志和意识的改变。
4. 终末期: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常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二、不同类型肺水肿的表现及防治:
1. 心源性肺水肿:这是由左心衰竭或二尖瓣狭窄引起的一种常见肺水肿。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X线胸片显示肺门两侧有蝴蝶状阴影。常见的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左心衰竭时,左心房压增高导致肺毛细血管静水压上升,进而形成肺水肿。具体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因病情而异。
2. 高原性肺水肿:这是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发生在高海拔缺氧环境下。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的暗灰色面容、口唇及四肢末端显著发绀等。最低发病高度为2600m,多数发生在首次进入海拔4000m以上地区。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因素包括缺氧导致的肺小动脉收缩、肺毛细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严重时意识恍惚,呈现极度疲惫状态。X线检查可见肺部病变,处理原则在于早期发现、严格卧床休息及充分给氧等。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急重症脑血管病的情况,如脑出血、脑栓塞等。这些疾病突发颅内压力增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各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颅内压力升高,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高颅压影响下,下丘脑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这一连串的反应导致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大量血液涌入肺循环。体内的一些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组织胺等也被释放,造成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通透性增加。这一系列反应最终可能导致左心衰竭和肺淤血。
脑缺氧也是引起肺水肿的一个重要原因。动物实验表明,脑缺氧能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肺小静脉收缩。急性脑缺血后仅2小时,就可能出现肺水肿的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还可能引发呕吐,误吸酸性胃液导致肺组织损伤。损伤与自由基学说也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后,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加重脑水肿与肺水肿。
临床表现上,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及发绀等症状。检查可能发现两肺湿音或哮鸣音,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等。治疗方面,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使用脱水剂和地塞米松等药物降低颅内压,改善通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
复张性肺水肿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疾病。它发生在肺萎陷后快速复张时或复张后,由于肺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受损,导致非心源性单侧肺水肿。这种情况多见于大量气胸或胸液压迫肺组织的病人。复张性肺水肿的主要诱因是抽出气体或液体的量过大、速度过快等。诊断复张性肺水肿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X线胸片和血气分析等信息。治疗方面,应立即控制输液入量,吸氧,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也可能导致氧中毒性肺水肿。在常压下吸入纯氧12~24小时或在高压氧下3~4小时即可发生氧中毒。对于需要吸氧的病人,应严格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这些疾病起病迅速,治疗困难,预后不良,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预防是关键,应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在高压氧环境下,补体系统的活化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当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并聚集时,会生成大量的活性氧。当这些活性氧的数量超过了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时,就会对肺组织造成损伤。特别是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肺间质和肺泡上皮细胞容易受到攻击,导致肺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渗透性肺水肿。
活性氧还可能使α1-抗胰蛋白酶失去活性,蛋白酶活性增强,以及丙二醛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增多,这些都会加剧肺毛细血管膜的损伤,从而导致肺水肿。氧中毒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会损伤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肺泡表面张力,进一步加剧肺水肿。临床上,氧中毒的先兆症状包括胸骨下紧闷和胸痛,可能伴随干咳、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吸入性肺水肿是一种因吸入食物、胃内容物或其他碳氢化合物液体导致的支气管-肺损害,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和肺水肿。其主要的诱发因素包括反射性保护功能障碍、病理解剖异常以及医源性因素。吸入性肺水肿的严重程度与吸入液体的性质、量、毒性、渗透压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感染性肺水肿通常是由全身感染或肺部感染引发的。其中,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感染所致的败血症是主要原因。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等也会引起感染性肺水肿。治疗主要针对病因、积极抗感染和氧疗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可能导致肺水肿,如剂过量中毒、淹溺性肺水肿和尿毒症性肺水肿等。对于剂过量中毒,其机制主要是呼吸中枢的极度抑制导致严重缺氧,引发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淹溺性肺水肿则是因为大量低渗或高渗液体进入肺部导致的。尿毒症性肺水肿则多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少尿病人的进水或输液过量有关。
对于所有类型的肺水肿,临床预防重于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机械呼吸、使用胶体液、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利尿剂等都可能被用到。对于肺水肿的治疗,深入理解其成因和病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针对所提到的各种情境下的肺水肿,我们来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表现。
关于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水肿。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变态反应导致的。当血浆蛋白减少,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肺毛细血管静水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差距增大,就会促进肺水肿的形成。这一现象在妊娠中毒性肺水肿中也有所体现,可能与胎盘相关的内分泌或生化因子有关,引起周围动脉广泛收缩和高血压,进而引发左心衰竭及肺静脉压增高。醛固酮、血管加压素的分泌以及肾性钠、水潴留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在复律后,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肺水肿,这可能是由于抑制了左心房功能,也有人认为是由肺栓塞引起的。对于职业中毒性肺水肿,则是由于职业上接触刺激性有害气体或毒物而引发的。容易引起肺水肿的工业气体包括二氧化氮、氯、氯的氧化物等。其发病机制包括刺激性气体引起的过敏反应、损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引起肺静脉收缩和淋巴管痉挛等。有机磷农药与胆碱酯酶结合抑制酶的作用,使乙酰胆碱在体内积聚,也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支气管黏液的大量分泌、支气管痉挛、呼吸肌和呼吸中枢麻痹,进而引起缺氧和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肺水肿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和端坐样呼吸。由于肺部水分过多,导致呼吸不到空气和气体交换受阻,因此在听诊时,可以听到强烈的湿罗音。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及时就医。
肺水肿的成因复杂多样,其症状表现也较为严重。了解各种情境下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肺水肿,保护人们的呼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