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性关节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梅毒的临床分期
一期梅毒:典型损害为下疳,这是一种无痛性的硬结性溃疡,基底清洁。下疳通常以丘疹开始,随后表层溃烂,形成典型的溃疡,边缘硬实且隆起。这些溃疡大多数只有一个,但也有多发性溃疡,特别是在皮褶处。下疳可能因继发感染而疼痛。这些未治疗的下疳可以在数周内愈合,留下隐约可见的瘢痕。它们常伴随局部淋巴结病,这些淋巴结可能单侧或双侧出现,质地如橡胶。下疳可以发生在任何可以直接接触的部位,但大多数发生在肛门生殖器区域。手指、咽部、舌、唇周等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下疳。这些下疳的形态部分取决于其所在部位,也与宿主的免疫反应有关。
生殖器溃疡的鉴别诊断包括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等。多数病例需要通过暗视野检查来鉴别,而阳性结果只在梅毒中出现。
二期梅毒:通常在一期下疳出现后的4至8周出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不适、咽痛等系统症状。多数病人有全身性淋巴结病,包括滑车上淋巴结。约30%的病人还能看到下疳愈合的迹象。但许多病人可能没有初疮史。约80%的二期梅毒病人在病程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皮肤损害,这些损害可能是广泛的、对称性的,颜色从淡红到古铜或暗红。这些皮疹通常不痒,除非个别例外。除最早的斑性损害外,所有损害都发硬,表层常有鳞屑。皮疹的形态多样,可能是圆形,愈合时可能留下色素沉着或脱失。皮肤损害可能非常轻微,特别是在深色皮肤的人中。还可能出现环状损害、扁平湿疣等其他类型的损害。黏膜损害也很常见,包括口腔和咽部的发炎。
二期梅毒的损害多种多样,从淡红色斑性损害到丘疹、鳞屑、溃疡等。这些损害可能全身性出现,包括掌跖部位。面部一般较少出现皮疹,除非出现脓疱性损害。其他部位的损害如毛囊周围损害可能导致斑秃。传染性极强的扁平湿疣在湿热部位如会阴部常见。这些损害应与普通性病疣(尖锐湿疣)区分开来。
在梅毒的演变过程中,其症状的展现强烈而复杂。当我们谈及二期梅毒时,其传染性极强,让人不禁警觉。在生殖器、口腔和舌部出现的扁平湿疣只是其冰山一角。虽然黄疸的出现较为罕见,但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却是一个常见的迹象。通过肝活检,我们可以观察到小区局灶性坏死等病理变化。骨膜炎和广泛性溶骨性损害也偶有报道。
在诊断二期梅毒时,我们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皮疹可能类似于玫瑰糠疹,但二者的出现方式和前驱斑有所不同。药疹、急性疹热症、银屑病等疾病也需要考虑。黏膜斑看起来可能像口腔念珠菌病,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一些症状如咽痛、全身淋巴结病等也极易与二期梅毒混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一些典型的症状,如色素沉着性丘疹鳞屑性损害,诊断失误也时有发生。
复发性梅毒是梅毒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一、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消失后,约有20%至3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再次的皮肤损害。这些复发性损害可能比初发时的损害更硬,但仍然具有传染性。
隐性梅毒是一种无临床表现但可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出的梅毒。患者可能此前并不知道自己感染过梅毒,而一旦被检测出,就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才能确诊为隐性梅毒。隐性梅毒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时传染性较强,而晚期则相对较低。
当我们来到梅毒的晚期阶段,这是疾病的破坏期,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虽然晚期梅毒的传染性较低,但其对身体的破坏性却不容忽视。晚期良性梅毒,也被称为树胶肿,是晚期梅毒最常见的合并症。树胶肿可能类似于其他慢性肉芽肿性溃疡性损害,但其对青霉素的治疗反应迅速,这是其与其他疾病的重要区别。
心血管梅毒是梅毒的一种主要心血管合并症,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瘤,常常影响升主动脉。这一过程由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引发,导致大血管的内膜和中膜受损。患者通常在初发感染后5至10年内出现症状,但有些人可能需要在20至30年后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征象。心血管梅毒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黑人患者可能比白人更多。先天性感染的患者不会发展出心血管梅毒,尽管其背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对于无症状的主动脉炎,我们可以通过胸片上的升主动脉壁钙化来进行诊断。心血管梅毒的体征与其他病因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相似。梅毒性主动脉瘤的特点是常能在前胸壁感知到搏动性肿块。尽管梅毒性主动脉炎可能涉及降主动脉,但其位置通常在肾动脉近端,与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有所不同。
神经梅毒是梅毒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分为无症状性、脑膜血管性、脊髓痨和麻痹痴呆四类。如今,神经梅毒的经典综合征出现了更多变异病例,可能是由于抗菌药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无症状神经梅毒是指在没有神经症状的情况下,通过检测脑脊液(CSF)发现异常,如细胞数增多、蛋白增高等。尽管其他病变也可能导致CSF细胞数增加或蛋白增高,但在没有腰穿创伤的情况下,CSF中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极为罕见。
脑膜血管梅毒可以表现为一期梅毒后的任何时段的无菌性脑膜炎,病变可能累及脑底,导致一侧或双侧性脑神经麻痹。约10%的脑膜炎病例与二期梅毒同时发生。脊髓痨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变性病,涉及脊髓后柱和后根,导致末梢反射进行性丧失、位置觉障碍和共济失调进行性加重。晚期病例可能出现慢性破坏性关节改变。
梅毒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心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理解其不同的表现类型和诊断方法对于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尽管现在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已经有所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
在这些病例中,约九成患者的瞳孔出现了变化。他们的两侧瞳孔缩小,遇到强光无法进一步收缩,但在调节时仍能够正常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Argyll-Robertson瞳孔。
脊髓痨的病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尽管科学家们没有在脊髓后柱和背根中发现螺旋体的存在,但这并不排除它们与病因无关。
此病症的发病时间通常较晚,往往在初始感染后的20至30年才会出现。据观察,白人和男性患者较多。典型的病例表现出样痛、共济失调、Argyll-Robertson瞳孔、深腱反射消失、后柱功能丧失等症状,因此诊断并不困难。对于非典型的病人,尤其是那些血清VDRL试验正常的30%至40%的患者,以及CSF-VDRL正常的10%至20%的患者(甚至在青霉素问世前就已如此),诊断可能会更加困惑。但几乎所有这些患者的FTA-ABS试验都有反应。
治疗过程也不尽如人意。青霉素虽然能够阻止病情的发展,却无法消除已有症状。有报告指出,卡马西平每天服用至800毫克,可以有效治疗样疼痛。
尽管脊髓痨现在估计已不多见,但在丹麦1961年至1970年的统计中,每十个新诊断的梅毒病例中,就有一个是脊髓痨。在有神经梅毒临床征象的患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0%。
麻痹性痴呆是一种慢性脑膜脑炎,会导致皮质功能逐渐丧失。一般出现在初始感染后10至20年。在病理上,它表现为血管周围和脑膜的慢性炎症反应,脑膜增厚,并伴有颗粒性室管膜炎和皮质实质变性。组织中充斥着大量的螺旋体。
麻痹性痴呆最大的破坏性影响在于精神方面。由于有效青霉素疗法的应用,此病症已大大减少。以美国为例,因梅毒性精神病而初次进入精神病院的人数已从1940年的7694例降至1968年的154例。
麻痹性痴呆的早期症状非特异性,如易激惹、疲惫、头痛、健忘、人格改变等。随后会出现记忆障碍、判断缺陷、缺乏洞察力、精神错乱等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妄想,有时会有惊厥发作。其他皮质功能也可能丧失,包括麻痹、失语等。
体检主要关注的是意识状态的变化。脑神经麻痹较为少见,视神经萎缩也并不普遍。完全性的Argyll-Robertson瞳孔较为罕见,但瞳孔的不规整和其他改变则较为常见。末梢反应常常略有增强。
CSF几乎总是有所改变,细胞数(主要是淋巴细胞)增多,总蛋白量增加。CSF及血清VDRL通常呈阳性。早期青霉素治疗的效果显著,但即使在已治病例中,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神经病变。
在梅毒与HIV的相互作用方面,二者在很多层面上相互关联。对于新诊断的梅毒病例,我们需要考虑是否同时存在HIV感染,以及两者可能如何相互作用。同样,在面对新诊断的HIV感染时,也需要考虑是否同时存在未诊断的梅毒。
像其他生殖器溃疡一样,梅毒患者感染HIV的风险增加了三到五倍。这可能是因为生殖器溃疡作为HIV的进入门户,使得接触者更容易受到感染。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其感染的天然历程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他们更可能出现二期梅毒症状。而且,这些患者的二期梅毒往往伴随着下疳,这可能意味着HIV感染延迟了下疳的愈合,或加速了二期梅毒症状的出现。
母亲感染未治疗,可能导致新生儿夭折或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的早期症状通常在围生期出现,但也可能在患儿出院时才开始显现。这些早期症状与成人三期梅毒相似,包括皮疹、鼻炎、肝脾肿大等。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还需与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
晚期先天性梅毒是指两年后的先天性梅毒,其病变可能隐匿不显。虽然心血管异常尚未在先天性梅毒中常见,但神经证候却较为常见,如第Ⅷ脑神经性耳聋及间质性角膜炎等。骨膜炎可能导致额头隆起、鼻梁塌陷等骨骼异常。后期病征如间质性角膜炎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皮质类固醇有时能提供帮助。
梅毒性关节炎是梅毒引发的另一种重要病变,其表现多种多样。梅毒性关节痛通常在Ⅱ期梅毒出现,表现为钝痛或关节疲劳感。急性和亚急性梅毒性关节炎多发生于中年晚期梅毒患者,关节红肿痛在夜间加重。慢性梅毒性关节炎则可能引发关节变形。对于梅毒性关节炎的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关节表现等因素。
先天性梅毒及其引发的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儿童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疑似病例,应尽早进行诊断并接受适当的治疗。对于母亲感染梅毒的情况,更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防止新生儿夭折或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情况,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减轻病症对孩子的影响,尽可能地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慢性关节梅毒相较于关节结核,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尽管如此,夜间疼痛仍然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关节梅毒与关节结核相比,其关节功能障碍表现得较为轻微,关节活动度也较好。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逐渐瘢痕化,这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关节挛缩。
在X线影像上,骨萎缩在关节梅毒中较为少见,这是其独特的表现。如果出现骨破坏,也往往是局限性的。关节液通常是浆液性或浆液纤维蛋白性的,而非脓性。
康华反应在诊断关节梅毒时扮演重要角色。虽然血液康华反应呈阴性者并不少见,但关节液康华反应呈阳性率相对较高。为了确诊关节梅毒,可以向关节内注入生理盐水,24小时后抽出并做关节液的康华反应,与血液康华反应进行对比。如果关节抽出液中的康华反应滴度高于血液滴度,即可确立此关节患有关节梅毒。即使在血液康华反应阳性的情况下,也不能仅凭关节液阴性就排除关节梅毒的可能性。
在驱梅反应方面,进行驱梅治疗时可能会暂时加重局部关节症状,但这种反应很快会消失,之后关节症状会有所减轻。
关于祛疤的亲身体验,我经过两次激光祛疤后,惊喜地发现疤痕真的消失了。在尝试冷冻祛疤后,虽然疤痕不见了,但留下的痕迹仍然明显。这使我意识到,祛疤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坚持。尽管存在一定的挫折感,但每次看到疤痕淡化的迹象,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无论选择何种方法祛疤,都需要理性对待,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