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目前,针对腔隙性脑梗死这一疾病,尚未有明确的治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手段来加强病因治疗,预防再次发病。这是治疗的基础,而个体化治疗则是关键。
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降低腔隙性卒中的可能性。对于高血压的控制,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较差,因此需要逐渐将血压降至合理水平。个体化治疗意味着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和合并症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控制降压程度。
除了高血压管理,颈内动脉狭窄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介入治疗如颈内动脉扩张和支架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其创伤小、疗效好。针对糖尿病、冠心病和颈椎病等其他病因的治疗也是必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血管扩张药物可以改善局部缺血,预防梗死。常用的药物有:吸入混合气体、烟酸、盐酸碱等。钙通道阻滞剂可以减少钙过载,防止细胞死亡,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常用的药物有:尼莫地平、桂利嗪等。脑代谢赋活剂、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治疗等药物也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治疗腔隙性脑梗死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病因、血压、血糖、血脂等,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需要注意保护靶器官,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治疗虽然对早期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也有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在应用抗凝剂时,需要排除脑出血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任何治疗,患者都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面对这一健康挑战。Giroud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液凝固机制,这对于制定精准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在皮质动脉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止血参数研究中发现,皮质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在血液凝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前者表现出明显的纤维蛋白原升高和Willebrand因子活化,这揭示了两组间的血凝差异,也提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不适合接受抗凝治疗。
关于高压氧治疗,其通过增加血氧含量、血氧分压和血氧分散力,能有效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在高压氧的作用下,脑组织的氧分压比正常压力下吸收空气时增加了7倍,这对于小面积脑梗死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梗死组织周围的缺血半暗带,高压氧能发挥常压氧无法达到的治疗效果,使严重缺氧的脑细胞恢复功能。
血液稀释疗法是一种快速增加局部脑血流量的治疗方法,它有助于促进缺血区功能的恢复。通过改善血流变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血液稀释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和激活凝血因子。它还能减少红细胞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在临床实践中,血液稀释可分为高容量稀释和其他容量稀释。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是高容量稀释的一种,可增加脑血流量,但其缺点是可能增加颅内压和心脏输出,因此不适用于颅内压升高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颅内压和肺动脉楔形压来监测输液的速度和数量,并选择等容性稀释疗法。
针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复杂症状,对症治疗至关重要。精神症状患者应接受及时治疗,以减轻其不适并促进康复。癫痫患者应及时使用镇静剂,而易怒的患者也可接受适当的镇静治疗。对于昏迷患者,需特别注意呼吸道、口腔和泌尿道的护理。
康复治疗在腔隙性脑梗死后同样非常重要。病情稳定后,应积极开展康复知识和一般培训方法教育,鼓励患者建立自我照顾的信心并配合医疗康复工作。辅以针灸、按摩、物理治疗等手段,以降低残疾率,提高生活质量。在康复训练中,除了身体功能的正式训练,还应注重日常生活训练,如饮食、洗脸、梳头、穿衣、刷牙等。
至于预后,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2-3个月后明显恢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病变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发病且梗死灶较小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而丘脑、枕叶、脑干腔隙灶、大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部分病例预后较差。老年和长期慢性病史也对预后有很大影响。对于无法完全恢复的患者,多为梗死灶大或多发性腔隙梗死。若不积极治疗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可能随时发生。多次复发者容易出现痴呆和假性延髓麻痹,单发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甚至可能导致脑干部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