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心包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深入解析放射性心包炎:成因、发展机制与病理变化
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放射性心包炎作为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成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到多个因素。
放射性心包炎的成因与多种癌症(如乳腺癌、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治疗息息相关。心肌和心包的放射性损伤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放疗剂量、治疗次数和时间、放疗照射区涵盖心脏的体积,以及使用的放射设备(如60钴与直线加速器)的照射分布均匀性。
在霍奇金病的放射治疗过程中,当心影的60%处于照射野内,且剂量在4周内达到40Gy时,放射性心包炎的发病率约为5%-7%。若剂量超过此范围,发病率会迅速上升。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也会引发心包炎,但若是野外心脏体积小于30%并接受超过6周的60Gy放疗,其发病率则相对较低。
放射性心包炎的发展机制相对复杂。在放疗后的数年中,该病症常表现为慢性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其病理变化主要为纤维蛋白沉积和心包膜纤维化。在急性炎症阶段,心包积液可能是浆液性、浆液性或血液性,伴随蛋白质和淋巴细胞成分的增加。在早期,炎症反应性渗液可能会自然消退。但如果厚纤维蛋白渗液持续增加,就会导致心包粘连、心包膜增厚和小血管增殖,进而形成慢性渗出性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以及由放疗引发的渗出-缩小心包炎。
放疗有时会对心肌造成损伤,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如心肌间质纤维化、瓣膜增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炎、房间传导阻塞、心肌小动脉纤维变性增厚等。这些变化可能伴随心内膜纤维化或弹性纤维增生、心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限制性心肌病,与放疗后缩小心包炎并存。
放射性心包炎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成因、发展机制和病理变化都值得深入研究。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心脏健康,以预防或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