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深度解析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使他们对某些疾病尤为敏感,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它的发生与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特征息息相关。
一、病因探究
新生儿DIC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容易遭受重症感染的侵袭。各类凝血因子在新生儿阶段的生理水平下降,如纤维蛋白原和Ⅶ因子由于肝脏合成功能的不成熟,无法获得足够的维生素补充。尤其是K依赖的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其水平普遍较低。新生儿的反应性较低,调节功能欠佳,伴随体温低、呼吸循环衰竭、缺氧、酸中毒等现象。再加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清除能力较弱,都构成了新生儿DIC的潜在风险。一些产科因素,如感染、缺氧、寒冷损伤、溶血等,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病机制阐述
DIC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致病因素会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膜造成广泛损伤。当血液与暴露的血管壁胶原组织接触时,Ⅻ因子会被立即激活,并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血液活性凝血活酶,从而激活血液系统。缺氧、酸中毒、产科因素等致病因素会损害组织或血管壁,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组织系统。这些反应加速了凝血酶的形成,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完成血管凝血。
凝血系统的激活也会引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这一过程主要有四种方式:形成的凝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被激活的Ⅻ将血管舒缓素原转化为血管舒缓素,后者再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受累器官如肺、脾、肾、子宫等含有的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纤溶活动本身也可以被激活因子如缺氧、酸中毒等所激活。
新生儿DIC的发生与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及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