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 病因解析
BSS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这是一种染色体相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GPIb/Ⅸ复合物的缺乏。这一复合物对于血小板的粘附功能至关重要。GPIb作为血小板表面的vWF受体,是血小板黏附的主要受体,使得血小板能够通过GPIb与vWF紧密结合在皮下组织上。由于BSS患者GPIb/Ⅸ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异常,伴随着血小板的数量减少。这些血小板的体积较正常血小板大,其直径超过4m,与淋巴细胞相似。在电镜下观察,会发现这些血小板膜系统存在明显的异常,包括细胞内气泡增多、表面连接系统、致密管系统、微管系统和膜复合物异常。巨大血小板中的蛋白质和致密颗粒也有所增加。
(二) 发病机制细探
BSS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核心问题是GPIb-Ⅸ和GPV的缺陷。通过聚丙烯酰胺电泳研究,我们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即GPIb-Ⅸ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首要的步骤是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而GPIb-Ⅸ以异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血小板膜上,是血小板的主要粘附受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PIb由α、β两条多肽链组成,α链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特异受体。
在血液流动的情况下,由于缺乏GPIb,血小板无法与血管内皮下基质相匹配,因此vWF的粘附功能无法实现。关于GPV与GPIb-Ⅸ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膜的稳定性有关。它也是血小板膜中对凝血酶原敏感的蛋白质,可能是凝血酶原消耗不良的原因。由于GPIb-Ⅸ复合物的缺乏,血小板的体积逐渐增大,血小板膜与细胞骨架失去联系并变形。BSS的出血表现是GPIb-Ⅸ复合物缺乏、血小板数量减少以及血小板增大不易运输至受损血管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研究还发现,BSS是由于GPIb α和GPⅨ的点突变所引起的,这为深入了解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整体上,BSS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导致的出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蛋白质的异常。深入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