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黑护工”增多 如何制度化管理成难题

随着岛城“421”型家庭的增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没有时间照顾病人的家属而言,护工行业应运而生并急剧扩充。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缺乏培训、无人管理、定价混乱、权责模糊,以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围绕这些病患护理领域的热点话题,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在岛城某三甲医院的关节外科病房里,护工史祥的熟练动作令人瞩目。他从事护工工作已逾五年,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和同科室的其他护工都是“黑护工”,没有劳动合同、护理资格证和健康证。他们主要依靠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护理技术,并通过熟人介绍来接受工作。

记者走访多家岛城医院后发现,几乎每家医院都有这样一群“黑护工”,甚至有些医院已将其发展为“家族产业”。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这些“黑护工”素质差异较大,有些缺乏职业道德,在病房里偷吃患者的水果和补养品,甚至有些拿了钱却不干活。

病患护理,对于医院来说短期内难以“一肩挑”。以青岛市为例,护理学会理事长王玉玲指出了护工行业存在的三大安全隐患。大部分护工对病人的病情和背景了解不足,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护工身份复杂,流动性大,难以追责;从业者缺乏消毒和隔离知识,可能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危及自身健康。

从2010年开始,青岛市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行无陪护病房试点,但受制于护士紧缺、护理费用等现实难题,短期内难以普及。费用也是一大难题。病人虽然认可无陪护病房,但反对护理费用提高。目前,青岛各级医院的护理费远低于北京、南京等地,而无陪护护理费用的提高需物价部门审定。

行业规范尚需时间。据一家以护工为主要劳务输出对象的家政公司透露,近年来涉及病患陪护的业务逐渐减少,新手的输出量也在降低。当前“重医疗,轻康复”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护工提供的是劳务服务而非医疗服务,因此从业人群以外来务工人员、下岗未就业人员为主。行业混乱的关键在于准入制度未完全建立,任何人都能进入这一行业。

国内一些城市在护工市场管理方面有较为成熟的做法。例如宁波的护工需拥有健康证、经过专业培训,上岗时统一着装并服从院方管理。希望在未来,岛城的护工行业也能逐步规范化,为病患提供更加安全、专业的服务。除此之外,派遣机构也必须履行其社会责任,公开向全社会公示其服务收费标准,每一级别、每一科室都有明确的标价。

在青岛,我们了解到率先开展护工培训服务的青岛市立医院护理中心正在积极应对护工市场的混乱局面。他们已经开始与专业的服务公司展开合作,借助青岛市护理学会的专业培训力量,力求提升护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还有相关公司对护工进行统一的监管,以确保他们的工作质量和行为规范。

尽管有这些积极的尝试和措施,目前合格的护工仍然供不应求。青岛市立医院护理中心的努力虽有其价值,但仍无法全面引领整个行业走向规范化。在现实中,护工的数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也凸显了加强护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护工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家庭以及病人本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呼吁更多的机构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护工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也需要加强对护工行业的监管力度,保障患者的权益,确保护工服务的优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护工市场真正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推动护工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打造一个专业、规范、有序的护工市场,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上一篇:适当吃肉有助减肥哦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