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购零食当营养餐 学校供货商有提成
阳光洒在广西那坡县弄汤村小学的操场上,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展现眼前。在这所小学,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正享用着她的午餐。在这里,有一个温馨的故事正在上演。
近日,广西那坡县的某些学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学校将营养补助款用于购买零食,如壮壮水牛奶等。供货商从每份补助中能获得一定的利润,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学校在执行国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时,是否存在某些利益驱动的行为?这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自国家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的历程。这一计划旨在改善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广西那坡县的某些学校就是一个缩影。他们虽然购买了营养品如壮壮水牛奶,但财政拨款的问题、食堂卫生安全的问题以及营养意识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我们深入后,发现了一种引人深思的现象。在广西百色市的田阳县民族中学,黄利军校长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去年该校的体检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存在轻度营养不良,更有20%的学生面临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困扰。这一状况并非个案,其他学校对此数据的透露则显得更为谨慎。
田阳县的一位校长在提及学生营养不良比例高达80%以上时,明显犹豫了一下,然后叮嘱记者:“数据还是降低点说为好。”这种隐性饥饿的问题,被称之为“隐性饥饿”,指的是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这种状况不仅难以察觉,更可能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劳动能力乃至免疫力造成严重影响。
胡小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学生营养室主任,对此深表担忧:“这是一种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他强调,这种隐性饥饿导致的疾病和损失不容忽视,其直接经济损失可占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3%-5%。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早在2008年,国家就开始对儿童营养进行干预。去年秋季,更是拨款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进行营养补助。这一政策显示出国家对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坚定决心。
在念井小学,冯艳是负责厨房工作的。她的记忆中,如今学生的伙食已经大大改善。回溯到2008年以前,农村孩子的温饱问题尚无法解决。“黄豆蒸饭”是常见的餐食,有时候能拌点猪油就已经是难得的幸福。如今,国家的补助政策使得学生的饮食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那时的营养不良现象在广西、贵州等地十分普遍,云南有些孩子甚至近7个月都没能吃上肉。那坡县从紧张的财政收入中挤出50万,为每位寄宿制的小学生每天提供一个鸡蛋。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孩子们对鸡蛋的渴望与珍惜,以及学校为保证他们吃下鸡蛋所采取的措施。
国家的重视始于2008年,那一年,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要求增加对贫困生的补助力度,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此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开始为全国农村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随着补助标准的不断提高,念井小学利用这些补助为寄宿生提供午餐和晚餐。
去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的营养补助力度,并将补助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这一政策首先在680个县进行试点,每个农村孩子每天将获得3元的补贴,用于改善营养。那坡县教育局副局长许益涛对此表示惊讶:“没想到政策落实得那么快。”这一进步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和学生健康的关心,更是推动社会公平、保障人权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