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寄生虫病多与饮食习惯相关 生冷饮食易感
食源性寄生虫病: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最近,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重点对食源性寄生虫进行了评估和分析。这些微小的寄生虫,往往隐藏在生鲜食品中,却可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多数寄生虫可以通过长时间高温蒸煮杀灭,但如果不彻底加热或食用生鲜食品,就有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这类疾病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感染源广泛存在于猪肉、牛肉及其内脏以及生鲜产品中。特别是在夏季,生冷食品的消耗增加,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那么,哪些寄生虫是对全球危害最大的呢?根据报告,列出了十大食源性寄生虫。它们分别是:猪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旋毛虫、后睾科寄生虫、蛔虫以及克氏锥虫。这些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广泛,包括肉类、内脏、果汁和牛奶等。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影响不仅限于亚洲地区。虽然亚洲地区缺乏准确的国家数据,但由于普遍缺乏监测系统,非洲大多数国家也没有任何有关人患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数据。在欧洲和美国,食源性寄生虫感染问题同样严重。在中国,食源性寄生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虽然它不是动物卫生监督中最重要的监测目标,但也是一个必须监测的目标。
那么,如何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呢?购买肉类产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产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在食用前,要确保食品彻底加热熟透。避免生吃或未煮熟的肉类和海鲜,尤其是夏季。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洗脸等也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不容忽视。在这个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我们的健康和安全。和相关机构也需要加强监管和监测力度,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养殖环节成寄生虫感染主要源头,食源性寄生虫病呈现下降态势
在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屠宰监督科科长王成玉的下,我们了解到多数寄生虫的感染主要发生在畜禽养殖环节。这些寄生虫通过动物进食、饮水以及病媒昆虫等多种方式感染,包括畜禽屠宰规程所列出的8类寄生虫检疫对象以及粮农组织发布的《食源性寄生虫风险管理多标准排序》前十名中的多数畜禽寄生虫,均在养殖过程中有可能感染发病并携带病原。
在肉类分割、加工、仓储、运输、使用等环节,也可能出现寄生虫的交叉污染和交互感染。在日常饮食中,消费者应当格外注意。一方面,要购买经过检疫检验合格的动物产品,确保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要做到生熟分离、保持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汤林华研究员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国家卫计委正计划组织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食源性寄生虫也是此次调查的重点。虽然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食源性寄生虫病在持续上升,但汤林华研究员个人判断,随着各地措施的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总的趋势正在下降。
近期,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寄生虫病都在呈现下降态势,食源性寄生虫也不例外。与土源性寄生虫病相比,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下降速度要慢一些。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改变部分地区的饮食习惯,加强饮食渠道的管控,并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努力,才能有效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这不仅需要和相关部门的有力措施,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