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家乐福沃尔玛多种违法手法

介绍超市的猫腻手法与零售业管理漏洞

随着微微健康网的报道,家乐福和沃尔玛这两大全球知名商业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一些超市卖场内的猫腻手法逐渐浮出水面。这些手法大致分为“显性手法”和“隐性手法”,业内早已见怪不怪。

是家乐福和沃尔玛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还是入乡随俗?为何这些零售巨头在中国频频出现不良事件?从被曝光的冰山一角来看,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零售企业均曾因多种违法行为被多地工商部门处以行政处罚。

一位在零售业深耕近10年的资深人士王明华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家乐福和沃尔玛这类跨国企业都能在中国频频耍小动作,更何况其他连锁品牌的零售企业。他坦言,这些问题的背后是零售业对各个工作环节的硬性指标考核及管理不善造成的恶性循环。

在超市卖场内,“显性手法”和“隐性手法”是两种常见的猫腻手段。显性手法如价签摆放不当、收银员多刷商品等,这些操作虽然简易但容易被细心的消费者发现。比如去年家乐福的价格欺诈问题就属于此类。而隐性手法则更为隐蔽和多样化,如假冒绿色猪肉、重新贴保质期标签等,这些操作不易被消费者察觉。

从收银员、理货员到仓库管理员,甚至到供应商,零售商各个环节的人员都可能出现猫腻。虚高价格、以次充好等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而最要命的是“返包”销售,这是业内习以为常的惯用手法,也是最隐蔽和最难被抓到证据的。

王明华指出,零售业是薄利行业,卖场毛利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指标,只能各显神通。虚高价格可以提高销售额,以次充好则可以提高毛利率,并让供应商更快获得货款。而在监管不严和贴乱标签的情况下,“返包”销售现象更是屡屡出现。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还需要零售商自我反思,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素质。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各种猫腻手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零售业的健康发展,让消费者购物更加放心。

超市的猫腻手法与零售业管理漏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素质,才能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购物环境。王明华透露,按照相关规定,过期货品必须进行销毁处理,相关部门对此有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记录所有被销毁的商品信息。然而现实情况是,真正被销毁的商品往往只是极少数。对于那些无法重新包装出售的商品,商家们采取了腌制或红烧等重口味处理方式,以此延长其存放时间,减少货损,进而提升销售额。

供应商对此做法也默认接受,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收款和补货率。如果商品滞销或货损严重,供应商不仅需要大量补货,还很难拿到货款。在利益的驱使下,零售行业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士都会想方设法处理这类问题。可以说,零售行业中存在的猫腻只有被发现和尚未被发现之分,很少有真正遵守规定和违规之分的区别了。

对此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零售业本身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是否存在问题。与此相关法律规定也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以海外市场为例,一旦发现作假问题,可能会面临上亿美元的罚款,甚至导致零售商倒闭。然而在中国零售市场,依然存在很多可以钻空子的地方。这些值得我们业内人士和管理部门深入思考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金融消费类分析师廉波也对此表达了担忧。他指出,为了保障零售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加强对零售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零售商们也应该加强自律,遵守行业规范,诚信经营,共同维护零售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如何有效去雀斑?雀斑实用的中医疗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