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专家畅谈“医养结合”:以人为本探索未来养老模式新方
近日,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首都北京盛大开幕。自2016年起,这已经是连续举办的第五届论坛了。本次论坛以“推进医养结合,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为主题,汇聚了众多健康养老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在这场充满热烈讨论的圆桌论坛上,人们纷纷围绕医养结合如何进一步推进、未来养老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养老产业如何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副司长蔡菲强调,要以人为本,结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特点,建立综合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她指出,这一体系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等在内的全链条健康养老服务。
保利发展控股集团保利健投总经理王力力认为,老年医疗养老服务需求量大,应当大力发展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构建医养一站式养老服务体系。来康集团健康生活业务群总经理张杏兰则强调通过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在探讨未来养老形态及发展趋势时,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表示,新时代的养老正在由“生活必需型”向“参与型、发展型、享乐型”转变。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卫生体系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芳则强调,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满足老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健康照护需求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大举措。
沈阳市卫健委医养结合办主任、医养结合专家组组长徐卫华则强调,医养结合服务需要专业的医养结合团队来实现。他建议,要培养医养结合的专门人才,建立自己的服务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规范。
这场论坛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养老产业的巨大潜力,更让人们看到了在这个领域里,以人为本、关注老年人需求的重要性。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希望通过这样的论坛,能够推动养老产业的持续发展,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强调,我国养老人才培养应聚焦于应用型医养专业人才。他借鉴国外经验,认为医疗是养老体系的核心,而人才则是关键。黄钢提出,高等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研究型院校以传统医学为主,而应用型院校则侧重于康养和医养人才的培训。养老人才应像医生、护士和康复师一样,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人才体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养老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养老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资本的参与也为养老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建议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推动普惠性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主张深入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探索支持社会资本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李明义认为,单纯依靠国有资本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他建议对民营养老机构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以降低服务价格和办院成本。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老年人选择民办养老机构,还能促进养老产业的竞争和发展。
北京老年医院院长王宇则强调了医养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医养结合的对象主要是失能和半失能人群,因此需要实现医疗和养老的真正结合。老年医院应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建立综合评估系统,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王宇表示,希望通过智能技术建立一个固定的联系体系,实现数据传输和医养结合技术的转化。
在这个时代,科技和资本是养老产业腾飞的双翼。随着政策的不断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养老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