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汤阴:新风润古县文明花正开

新风拂面润古县,汤阴文明花绽放

在河南安阳的汤阴县,白天忙碌的农活之后,晚上的时光村民们如何度过?答案就在“农民夜校”里。这里,村民们聚在一起,听政策、读村规、话发展。好的坏的,都在课堂上说一说,乡风文明了,发展的道路也清晰了。

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汤阴县的“农民夜校”,正是这一战略实施的有力见证。在这个平台上,村民们不仅学习政策理论,更在实践中感受到乡风文明的浸润。

党群齐心,种下“精神庄稼”。走进宜沟镇的向阳庄村,你会被那些醒目的身份牌所吸引,“五星村干部家庭”“五星文明户”等标识彰显着村民的荣誉。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公开承诺、带头行动,让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热情高涨。如今,汤阴县的各乡镇村村都设有公示栏,好人好事被写在墙上、记在心中。

移风易俗,破陋习扬新风。在任固镇的五街村,付少明家的“零彩礼”娶新娘一事成为村民们的骄傲。倡导移风易俗、婚事简办,县里的新风尚让村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为引导群众抵制陋习,各村设立移风易俗“红白榜”,选出有威望的干部、老党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商讨制定村规民约。如今,彩礼普遍降低,婚宴用烟用酒标准下降,“一人一碗菜”等标语深入人心。汤阴县还通过文化寻根,编写村志、村歌,教育村民以德为尚、以和为贵。

“农民夜校”是汤阴文明之花常开的见证。在这里,村民们讨论村规民约、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个平台让村民有了发声的渠道,也让乡村的文明之花更加绚烂。部落村村委会活动室里灯火通明,村民们热烈讨论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乡村的活力与希望。党员干部与村民的互动,让乡村的文明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汤阴县的文明新风,正如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从“农民夜校”到党群齐心,从移风易俗到文化寻根,汤阴县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乡村,在这里,新风润古县,文明花正开。在富饶的白营镇北陈王村,一个特别的“农民夜校”已经悄然兴起。这个夜校已经成功举办了超过二十场学习活动,每一场都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参加,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在只有五十多平方米的村委会活动室里,人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共同寻求知识的光芒。

年轻的张海洋村民分享了他的感受:“以前,我对扶贫政策了解不多。但在农民夜校,听了村支书的讲解,我明白了扶贫的真正含义,知道了我们帮扶的是什么,帮扶到什么程度,以及脱贫后我们该怎么做。”他感慨地说,“农民夜校就像一个温暖的灯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了解到的政策、模范事迹和正能量故事。这里最大的变化就是风气的变化,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如今,汤阴县的“农民夜校”已经覆盖了全县的298个行政村,举办了超过三千场的学习活动,参与人数高达十万余人次。为了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各个村庄建立了免费无线网络,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的微信群,打造了“万人e课堂”,吸引了超过两万的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学习。

近年来,汤阴县积极推进“五风”建设严党风、抓政风、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以转变社会风气,营造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县委书记宋庆林表示,未来,汤阴县将继续深化“五风”建设,充分利用好“夜校”这个平台,凝聚群众的力量,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乡风文明,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这是一个值得赞扬的举措,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村民在夜校中收获知识、收获和谐、收获希望。

(报道人:李文哲)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大地上,农民夜校正在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文明的崭新篇章。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