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滨州)
壮美滨州:黄河三角洲腹地的生态蜕变与绿色崛起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山东滨州这片壮阔山河。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南岸的滨州,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里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交汇之地,也是渤海革命老区的重要区域。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代生态建设的典范。
近年来,滨州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学决策,绘就了一幅生态蓝图。漫步在滨州黄河植物园,湖光树影、百鸟争鸣,让人感受到亲水近绿的美好。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滨州曾是一片苦海盐边贫瘠、脆弱的土地。
自2007年起,滨州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巨资用于林业建设,硬是将这片盐碱地变为绿水成荫、碧水长流的宜居城市。这不仅改变了全市的城乡面貌,更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滨州林业人深知,生态安则国土安、经济安、百姓安。他们砥砺前行,不断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经济永续发展。
为了科学推进创森工作,滨州编制了详实的建设规划,构建了“一轴、双核、三区、七带、九廊、多点”的空间布局。这一轴指的是沿黄河形成的生态保护及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产业轴;双核指的是滨城城区和沾化城区的城区森林建设和环城生态圈建设;三区则指的是滨州市北、中、南三个生态发展区。还包括七条主要河流的生态防护林带和交通主框架的绿化林带,以及市域内生态建设的重要节点。
科学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滨州通过自然生态和山水人文的诠释,展示绿色发展的内涵。在创森期间,滨州完成了大量的造林工程,发展壮大了五大林业产业集群。如今,滨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滨州明白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全市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生态环境质量更好、生态经济效益更高。滨州也注重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滨州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绿色家园,是黄河三角洲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是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典范。未来,滨州将继续努力,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通过大力发展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等名优经济林,滨州已成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林果业发展格局:“北部沿海红枣飘香,中部沿黄梨桃芬芳,南部山区杏柿吐艳”。这里的每一片果实都承载着当地人的辛勤与智慧,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滨州也曾面临造林难题。为了克服以往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滨州建立了全新的造林机制,激发造林活力,让造林绿化实现了可持续。樱花山就是滨州补短板行动的典型案例。曾经岩石裸露、尘土飞扬的荒山,如今已成为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生态教育于一体的风景区。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
随着短板的克服,滨州更是将生态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全省率先全面建立的“林长制”,确保了各级党政领导对生态资源的保护责任得到落实。借助现代智能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林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效推进了全市林业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滨州得到积极落实,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启动,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5年的创森历程中,滨州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新增的林地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保护作用,而且让市民享受到了生态红利。飞鸟翔集的景象已成为滨州人的日常体验,记录鸟类数量达到310余种。湿地保护方面,滨州成效显著,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空间格局。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等产业集群逐渐成形,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
正如艾青在《光的赞歌》中所写:“让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今天的滨州正把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新的起点,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明天的滨州,值得期待!这里不仅是林果的海洋,更是生态的乐园,是人们向往的绿色家园。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