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探索

大多数ITP患者的病因仍然是个谜。在急性患者发病前的一周,常常会出现一些诱发因素,如急性呼吸道感染,这其中可能包括病毒或细菌感染,甚至疫苗接种。当这些患者遭遇病毒或细菌感染时,他们的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也会随之加重。据统计,约有三成患者在发病前三周左右有病毒感染的迹象,通常这些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还有一些患者因注射活疫苗后发病。

目前普遍认为,ITP并非直接由病毒引起,而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病毒感染后,通常是两到三周,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会增多,这些抗体导致血小板被吞噬细胞损伤。急性患者的抗体量高于慢性患者,血小板损伤也更为严重。部分ITP患者会同时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这种现象在新生儿患者中尤为常见,这些都支持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的观点。

二、发病机制详解

关于ITP的发病机制,尽管尚未完全明确,但通过对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组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疾病。

抗血小板抗体在ITP发病机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抗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早在1975年,Dixon和Rosse就首次采用定量方法直接检测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并发现PAIgG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如RIA和ELISA等方法的出现,我们发现ITP患者的PAIg平通常是正常人的4到13倍以上。

并非所有的ITP患者的血小板减少都是由于PAIgG引起的。研究发现,还有其他影响血小板数量的因素,如PAIgM、PAIgA和PAC3等抗血小板抗体。PAIgM结合力和凝聚力较高,1分子IgM就可以激活补体,促进血小板损伤。有些情况下,PAIgM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主导作用。当仅有PAC3增高而PAIgG无血小板相关抗体存在时,补体也能单独破坏血小板。

某些患者在脾切除手术后,ITP依然复发,PAIgG显著增加。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淋巴组织和仍在持续不断地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成为了血小板的主要破坏场。这些抗体的存在,使得血小板面临严重的破坏风险。

关于ITP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身体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免疫反应的结果。尽管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本质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信息。例如,某些ITP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存在针对自身抗体的Ⅱb/Ⅲa分子抗原决定簇。还发现了一些ITP病人的血小板GPⅠb/Ⅸ复合物也是自身抗体的靶抗原。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ITP是一种由不同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抗体与血小板膜上的抗原匹配部位相当广泛。除了已知的GPⅡb/Ⅲa和GPⅠb/Ⅸ抗原外,还有其他尚未明确的抗原类型。

关于血小板损伤的机制,ITP患者的血小板生成率可能降低、正常或增加,平均生成率接近正常。血小板的平均寿命却大大缩短,仅为正常值的约三分之一。这是因为血小板的损伤增加导致的。在中,巨核细胞数量可能正常或增加,这可能与血小板的代偿性增生有关。抗血小板抗体也可能作用于这些巨核细胞或其他祖先细胞,阻止血小板的生成。

对于慢性ITP的血小板破坏机制,主要是血小板抗体与相关抗原的结合导致的。这些抗体通过Fc段与血小板上的特异抗原结合,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小板被吞噬和破坏。这一过程也与巨噬细胞的活性水平有关。例如,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巨噬细胞上的Fc或C3b受体数量的增加和亲和力的增强使得血小板更容易受损。这解释了为什么ITP患者在病毒感染时病情往往会加重的现象。

对于急性ITP的出血机制,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疾病导致的。病毒感染可以直接损伤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改变血小板膜的抗原性,从而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形成后,会与血小板结合并触发单核巨噬系统的功能,导致血小板被破坏和出血现象的出现。除了已知的GPⅡb/Ⅲa和GPⅠb/Ⅸ自身抗体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如GPV自身抗体等导致出血的因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免疫机制在ITP中的复杂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细胞介导免疫T细胞亚群的精确调节来维持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平衡。但在ITP中,由于血小板的自身免疫受损和自身抗体的产生,表明机体存在免疫调节缺陷。研究表明,ITP患者的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发生了改变,这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以上内容旨在深入解析ITP的发病机制、出血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读者对这一疾病的理解。ITP与多种免疫介导疾病间的微妙关联

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而生,或在它们之前、之后出现。这种情况揭示了ITP与其他免疫介导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有一种特殊的ITP相关情况被称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这种情况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除了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黄疸和贫血等症状。Coombs试验常常呈阳性,而ANA阳性率也相当高。

统计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的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同时患有ITP。在对SLE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进行研究后,发现血小板减少的SLE和APS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存在特定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这些抗体在血小板减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最初被诊断为ITP的患者,在几年后可能会发展为典型的SLE或AP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意味着ITP有时是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对于ITP患者,需要密切随访,以观察是否会出现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Reyhar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分析了82例ITP患者,发现有37.8%的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这些患者在三年后,有12例发展为典型的抗磷脂综合征。ITP还可能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结节性动脉炎等。

除了上述疾病外,ITP还可能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有关。研究显示,在成人ITP患者中,有少数在随访两年后,会发展为其他疾病,其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癌、慢性结肠炎等。这表明ITP与其他疾病的关联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ITP与其他免疫介导的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理解并认识这些联系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新生儿呼吸暂停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