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肝性脑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综合干预的过程。由于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异常复杂,因此治疗应以综合措施为主。

必须祛除诱因。许多因素可能促发或加剧肝性脑病,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对于能找到诱发因素的情况,应尽早祛除和防治。这包括预防并及时治疗消化道出血、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防治便秘、预防和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还需注意慎用镇静药,禁用含硫、含氨药物,避免医源性因素等。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也是治疗的关键。这包括饮食及营养的调整,每天给予足够的热量、液体量,保证营养代谢所需。同时要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减少氨等毒性代谢产物的来源。在患者苏醒后,应逐渐恢复蛋白质饮食,但要以植物蛋白为主,辅以乳制品。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降低血氨、清除体内毒性物质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为了减少肠道内氨等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和吸收,除了调整饮食外,还可以采用清洁肠道的方法,如口服或鼻饲硫酸镁等轻泻剂,保持肠道通畅。应用肠道不吸收或难以吸收的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等,以抑制肠道产生氨等毒性物质的细菌。

关于粪肠球菌(SF68)的治疗作用,Loguercio等研究发现其对慢性肝性脑病患者的疗效至少与乳果糖相当,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他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甲硝唑等药物也在肝性脑病治疗中有所应用。针对顽固性慢性复发性肝性脑病,新霉素与甲硝唑的联合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对肠道酸化治疗,乳果糖是目前公认的有效药物,可使临床症状和脑电图得到显著改善。乳梨醇吡哺半乳糖基葡糖醇作为第三代乳果糖制药,具有与乳果糖相似的疗效,且更易于保存和服用。乳糖、蜂乳、山梨醇等药物也能产生乳酸,酸化肠道并抑制肠道菌群。针对尿素酶抑制药物,可以特异地抑制肠道内的尿素酶,减少NH3的形成和重吸收。谷氨酸盐类药物可与氨结合生成谷氨酰胺排出体外,但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盐酸精氨酸在治疗肝性脑病合并碱中毒时有一定作用。γ-氨酪酸能降低血氨并恢复脑细胞功能,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阿波莫斯是一种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制药,在肝脏降解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治疗肝性脑病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减少氨的产生。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对于肝硬化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预防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的发生。对于不同阶段的肝性脑病患者,治疗方案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药物治疗的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肠道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针对肝性脑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肝性脑病治疗的全面了解,并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建议患者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鸟氨酸在肝脏的门静脉周围区域促进尿素合成,而门冬氨酸则在肝静脉周围区域协助谷氨酰胺的合成。OA(可能是某种包含鸟氨酸和门冬氨酸的产品)在治疗氨相关疾病时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对于肝性脑病的不同分期,OA的使用剂量也有所不同。在一项涉及126例肝硬化、高血氨和慢性肝性脑病的双盲临床试验中,Kircheis等发现,使用OA20g/d连续7天,其疗效显著且安全。同样地,Stauch等也在一项涉及66例肝性脑病患者的双盲临床试验中观察到,在限制蛋白摄入的基础上,口服OA18g/d连续14天,其疗效良好且耐受性强。OA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证实。

天门冬氨酸钾镁是另一种有效的药物,它在鸟氨酸循环中与氨结合并转运至肾脏进行脱胺处理。相较于谷氨酸,天门冬氨酸钾镁的降氨效果更佳。当使用L-肉毒碱时,它作为蛋氨酸的降解产物,在肝细胞内起到了载体作用,能够转运短链脂肪酸跨越线粒体膜,并具有防氨毒性,能够清除尿素和谷氨酰胺,从而有助于防治氨中毒引起的肝性脑病。

苯甲酸盐能与氨结合,以马尿酸盐的形式排泄,从而降低血氨水平。在一项研究中,使用苯甲酸盐治疗的高血氨患者,大多数人的血氨水平降低,临床表现和脑电图也有所改善。

纠正氨基酸比例失调也是治疗慢性肝性脑病的重要方法。为改善营养状况、调整蛋白代谢、恢复支链与芳香氨基酸的比例、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重建正氮平衡,可以给予氨基酸制药。对于亚临床型肝性脑病,使用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进行治疗可能会提高患者的精神及心理测试水平,改善驾驶能力,并有助于脑电图检查结果好转。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通过纠正假性神经递质来治疗的手段。左旋多巴(L-多巴)是一种神经介质多巴胺的前体,能够在脑内形成多巴胺以补充神经介质,并排除假神经介质,使神经传导功能得以恢复。L-多巴还能促进肾脏氨的排泄,有助于患者清醒。另一种药物溴隐亭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够加强神经传导,并扩张血管以加速脑血流量及代谢。氟马西尼作为苯二氮蕈受体拮抗剂,能够快速改善部分肝性脑病患者的状况,其疗效特点包括改善率高、显效快、小剂量即可改善意识状态以及药效持续时间短等。

针对大多数肝性脑病患者,通过15mg的静滴治疗,病情在3小时内能得到显著改善。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反复用药。值得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有效用药剂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神志状态、脑电图及VEPS。对于因肝硬化引发的肝性脑病患者,它也能减轻昏迷程度。甚至有人认为,这种药物的疗效可能是预测肝性脑病患者短期内生存情况的最可靠指标。

国内的研究者朱畴文等尝试使用中等剂量的氟马西尼(1mg,静脉注射)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相较于安慰剂,氟马西尼并未显示出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有效改善肝性脑病的临床级别。尽管它能在约63%的患者中引发快速但不稳定的效果,并且作用时间短暂。其高昂的价格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氟马西尼在治疗肝性脑病方面的效果并不稳定,这与应用剂量和方式的选择有关。综合现有文献,氟马西尼对约70%的肝性脑病患者能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改善。由于氟马西尼口服后需20至90分钟才能达到高峰浓度,因此多采用静脉注射以迅速起效。氟马西尼并非对所有肝性脑病患者都有效,其效果可能与患者并存的颅内压升高、脑水肿、低氧、低血糖等因素有关。对于肝衰终末期或与其他非BZ类物质有关的情况,氟马西尼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还包括对症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对症治疗包括护肝、抗病毒、促进肝细胞再生、免疫调控等措施。并发症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脑水肿的治疗。脑水肿在肝性脑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急性型肝性脑病。对于脑水肿的处理,应以预防为主,并控制含钠盐药物的过量应用。当出现特定症状如膝反射亢进等时,治疗效果较好。具体措施包括限制水、钠的摄入,输氧,输血或血浆,脱水,利尿以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移植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肝性脑病是在各种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上发生的,患者的大部分肝细胞已经发生变性、坏死、纤维化及功能衰竭。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移植治疗为那些经过综合治疗仍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急性型肝性脑病的病死率极高,达到80%以上,因此这些先进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肝的守护者:人工肝支持系统

在生命的战场上,肝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守护者。当肝脏遭受严重损伤,尤其是面临肝功能衰竭的威胁时,人工肝支持系统挺身而出,暂时替代肝脏的各项功能或部分功能,为生命争取一线生机。这一系统不仅初步纠正了因肝功能衰竭导致的严重代谢紊乱,更清除了体内积蓄的各种毒性物质。它为肝细胞的再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时间,逐渐恢复肝脏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让患者安全度过危机,降低病死率,为肝移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慢性肝性脑病的患者来说,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在此基础上,肝细胞移植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Schumacher等专家的研究展示了肝细胞脾内移植的成功案例,移植后的肝细胞不仅形态正常,还能分泌胆汁并表达白蛋白mRNA。这不仅减轻了PSE的临床表现,还减缓了星形细胞的变化。随着脾的切除,移植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也随之消失。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肝细胞移植的可行性,也为慢性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了新的代谢支持。

当面对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方法逆转的慢性肝性脑病时,原位肝移植成为了最后的救命稻草。随着移植手术技术和抗排异技术的不断进步,原位肝移植的生存率显著提高。这一技术的成功为肝硬化并发症如肝性脑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尽管供体不足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但肝移植的成功案例无疑给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希望。

至于门体分流栓塞术,它是一种通过经皮逆行经腔静脉栓塞术、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等途径进行的手术。其栓塞材料可以是不锈钢螺栓或乳胶气囊。研究发现,经过门体分流栓塞术后,分流消失、血氨下降、脑电图改善的患者不再发生肝性脑病。尽管该手术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发热、胸腔积液、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等,但学者提出使用乳胶气囊进行栓塞可以兼顾脑病症状和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

至于预后,肝性脑病的恢复程度取决于肝细胞功能的状态。对于肝细胞功能尚可、门体分流的患者,如果诱因明确且易于去除,预后通常较好。相反,对于那些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伴有黄疸、腹水、低白蛋白血症以及严重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的患者,预后则非常差。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采取治疗,或者在未出现肝性脑病前积极预防,患者的预后会相对较好。尽管目前的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病死率较高,但人工肝支持治疗后进行肝移植的患者预后较好,其5年生存率可达70%,最长生存时间已达到13年。

在生命的征途上,我们始终在寻找新的希望和治疗的方法。从人工肝支持系统到肝细胞移植,再到原位肝移植和门体分流栓塞术,我们不断前行,只为守护那一份生命的希望。

上一篇:如何找到完整的小丸子动画剧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