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民众不去社区医院看病的原因
近日,上海遭遇了严寒天气,急救车辆连续数日出动超过千次。瑞金医院和中山医院的门急诊量均突破历史记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看病难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两会会场,代表委员们对当前的医疗状况进行了热议。他们肯定了去年医改取得的成效,并期待今年的改革能够迈出更大的步伐。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在接受独家专访时表示,今年将在四家公立医院开展医药分家改革试点,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做出努力。他提到,社区医疗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从社区医疗入手。
老百姓对社区医院的冷漠并非无因。政协委员、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社区医疗中心提供的服务日益完善,但门诊人数仍然不多。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医疗费用问题。朱同玉指出,目前的医保支付比例上,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的差距只有5%,这导致小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他建议降低社区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与三级医院形成明显的差距,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实惠。
除了费用问题,信任度也是影响社区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朱同玉表示,小病可以在社区医院解决,但现在专家门诊资源被过度消费、无序获得。除了调整自付比率外,还需要提高市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社区医疗,朱同玉建议大幅提高社区医生的待遇。他提到,上海家庭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仅为6万元,而英国一个有20年资历的家庭医生年薪比专家教授高出40%。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朱同玉还提出了其他几项建议。他认为应该打破现有的家庭医生划块分配模式,让市民能够自由挑选家庭医生。建立家庭医生按签约家庭付费制度,激发医生的积极性。推动廉价经典药物的流通和使用也是解决群众医药负担的重要途径。完善门诊大病医保制度也是解决看病问题的重要一环。
代表委员们对当前的医疗状况进行了深入并提出了多项建议。从社区医疗入手解决看病难问题已成为共识。只有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根据市总工会收集的信息,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广泛好评。医改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和报销范围,提高统筹基金支付限额,降低综合减负门槛等。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也进一步降低了就医费用,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诊查费减免和基本药物制度后,职工群众的医疗负担得到了有效缓解。
职工群众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手段有限,基本药物不能满足部分慢性病患者的需求,导致其功能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开药量不足以及“代配药”限制等问题也引起了职工群众的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市总工会呼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功能的完善。特别应加紧完善门诊大病医保制度,将大病重病临床必需的药物和医用材料纳入医保范围,扩大门诊大病医疗待遇的覆盖范围,并取消对大病重病的门诊登记期限限制。
市总工会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基本药物制度进行动态调整及扩大,以满足职工群众的用药需求。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求适当配备少量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建议各有关部门组建监管中心,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各类自费项目,对自费项目比例和金额排名居前的医疗机构进行公示,并对涉嫌商业贿赂或医药回扣的事件加大打击力度。
市总工会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