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率先食用转基因水稻可能性不大 让消费者有
昨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于国新办发布会上就转基因农产品问题发表观点。他表示,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研究上必须紧跟全球步伐,不能落后。对于备受关注的转基因产品上市销售问题,陈锡文强调,必须经过严格审核以确保不产生任何副作用,并且必须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
陈锡文指出,关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社会舆论的讨论异常热烈。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美国民众对此也有一定议论,但总体上持接受态度。中国是世界上转基因农产品播种面积较大的国家,但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而真正推出的转基因食用农产品非常有限,仅有木瓜。其他常被提及的如西红柿、辣椒、蔬菜等并非转基因产品。
陈锡文进一步介绍,转基因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让品种性能更好。目前,全球转基因育种主要旨在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而并非单纯为提高产量。
关于转基因技术和产业化的态度,陈锡文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分子级的育种技术即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方面,必须努力追赶世界水平。转基因育种能否上市销售给消费者,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只有在确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才可以批准其上市。对于销售的转基因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其转基因属性,让消费者拥有自主决策权。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林拥军介绍,美国已经批准了拜耳公司培育的两种抗除草剂水稻的食用和饲用安全证书,这实际上等同于产业化。尽管美国已经批准了这些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但由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尚未进行商业化种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转基因产品的推广需要谨慎。从安全角度看,可能存在隐患,这是当前主要的争论点。战略竞争也是关键问题。鉴于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模式成功,一旦中国政策上对转基因水稻等产业有所松动,国内种业市场可能会面临国际大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可能瞬间颠覆国内种业市场布局,带来的后果难以预测。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更加审慎和深入的研究和评估。程国强指出,当前转基因技术领域被少数国际种业巨头所垄断,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尚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技术层面,我国缺乏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推广机制,缺乏必要的资本支持和战略布局。在品牌构建方面,我们也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转基因品牌。这一现实情况意味着,当前转基因技术的市场并非是中国科学家们仅凭努力就能轻易进入的。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反对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
进一步从中国农业经营格局来分析,某些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并非必要。中国小麦供需已经实现平衡,而水稻的产量在现有存储能力下并不需要大幅度增加。过度增产可能会导致价格下跌,农民未必能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现有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抗虫抗草等方面,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在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之下,这些技术的实际效果可能难以充分展现。当前推广转基因技术并非迫切之需,也不是非做不可的任务。
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实力、市场需求、经营模式、资本支持、战略布局以及品牌建设等。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技术的先进性,更要看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谨慎、稳健的态度,确保转基因技术的推广能够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利益。程国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