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山(老人与山的图)
在绿浪起伏的四轮老年代步车上,老人与山共舞,这是一幅别样的风景画。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一个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产业基础落后,但这里的人们却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像愚公移山一样,挑战自然,挑战命运,用汗水和努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闪耀的身影。他们是刘超仁、程敦儒、李华明等人,他们不仅是普通的村民,更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是石漠化治理的勇士。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服老、不怕难的精神,书写着石漠传奇。
走进西畴县的村庄,道路宽阔平坦,新房错落有致,田野一片绿浪。这里曾经是“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贫困村,但如今已经变成了生态村、文明村、富裕村。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像刘超仁这样的引领者。他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种植柑橘,让江龙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故事,只是西畴县众多奋斗故事中的一个。
西畴县的干部群众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艰苦奋斗精神,于2019年顺利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如今,行走在这里的村村寨寨,记者可以听到一个个和刘超仁一样的奋斗故事。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用汗水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改变着这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像程敦儒这样的人。他在山谷里劳作,带领群众种植中药材,解决了很多群众的收入问题。他把药材种好,把青山保护好,青山定不负人。他的行动诠释着“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
李华明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带领村民修通了进村路的“一公里”,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以前,由于山路崎岖险峻,村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如今,蜿蜒曲折的山间水泥路通往任何村寨,犹如刻在山野间的壮美诗行。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李华明等人的努力和付出。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守。他们像愚公移山一样,用汗水和努力改变着这里的一切。他们的故事是石漠传奇的一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土地上,西畴的农村公路如同血管般延伸至各个角落,让人们与外界紧密相连。在云南西畴,公路建设的奇迹在这片石漠化严重的山区县上演。尽管自然条件恶劣,西畴农村公路的总里程却高达约3000公里,公路密度更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三倍。每一个行政村都享受着路面硬化、通客车、通邮的便利,村民小组的公路通达率也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百。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党的领导下,西畴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和艰苦的努力,打破了自然的桎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治山、绿化、修路到兴业,涌现出多位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畴的土地上,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李华明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带领15户人家,苦干10余年,在悬崖上打通了脱贫致富的“一公里”。如今,村里人不再抬猪下山,而是引进企业养猪,村民入股分红。迈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李华明依然守在村里,带领群众搞生猪代养、筹办农家乐、开展村容村貌建设。
同样令人敬佩的还有年轻党员侯寿高。他带领几户人家,在“猴爬岩”上刨出5公里进村路。这是走出大山的路,也是回到故乡的路。如今,侯寿高凭自己的本事在城里开了一家餐馆,日子越过越好。他说:“我们把心里的石头搬走,才会把日子过得更好。”
西畴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薪火相传。从嶙峋乱石到层层台地,兴街镇三光片区成为国家石漠公园,以“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张贵相在遭遇车祸后,半身不遂,但她和丈夫走出困顿,成为种草莓的行家里手,还带动数十户群众增收。她说:“我宁愿跪着干活,也不愿躺着受穷。”这种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精神,正是西畴人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山乡,克服困难创业谋发展。无论是“80后”创业者刘禹丹放弃外企可观的收入回到家乡办起豆腐加工厂,还是“90后”创业者杜岑打造古茶品牌带动茶农增收的故事都令人动容。他们的创业故事是西畴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
展望未来西畴这片北回归线上的喀斯特绿洲在刘超仁等人示范带动下各族群众战石山兴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展望未来人们苦干巧干创新干石漠上的乡村振兴之花将越开越艳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西畴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姿态展现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活力。 (文字记者李银、吉哲鹏、字强) (图片:老人与山的故事在纪录片中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