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易患心理障碍
全国妇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近五千万。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相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大幅上升,已经引起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感到孤独。近日,某镇中心小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孩子们在回答“如果跟爸妈说说心里话,你最想说什么?”时,大部分孩子表示希望父母能早日回到身边,他们的心声充满了对父母的思念。
著名女性研究专家孙晓梅指出,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受到缺乏父母陪伴的影响,他们可能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严重的可能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抑郁心理。
应用心理学专家筱丹则表示,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他们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理安全感不足,内心封闭、情感淡漠、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方面。究其根本,是因为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在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和正确的引导。由于远离父母,缺乏交流机会,监护人又往往无法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家庭中父亲的外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是不同的。父亲的缺席意味着教育方面的某种欠缺。留守儿童渴望得到五类关爱:情感交流、道德引领、学习辅导、生活照顾以及安全保护。
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父母应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与孩子多交流,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学校和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身为父母,除了尽可能地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之外,更应该时刻关注子女的成长与近况。即便身处异地打工,也不能忽略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父母可以通过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联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及时与老师及临时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点点滴滴。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家长还可以考虑调整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两人尽量避免同时外出务工,或者可以选择其中一方在本地务工,以便更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
学校作为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更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针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这些努力有助于消除孩子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农村基层组织或社区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中来。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长回家的时机,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这样的合作有助于在家庭、学校和孩子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基层组织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
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关爱、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