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照明或成青少年视力杀手
北京市教委近日宣布,今年将拨款9635.2万元支持中小学教室及黑板照明改造,旨在提高照明效果以保障学生的用眼健康。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其中,高中生视力不良率高达81.89%,初中生为71.89%,小学生也不容乐观,达到43.5%。与以往相比,高、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都有明显的上升。这一严峻形势让人不得不思考青少年近视与照明之间的关联。
科学健康的照明对于青少年的视力保护至关重要。《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的实施,明确了教室课桌面和黑板面的照度要求。北京市仍有部分学校的教室或黑板照明条件不合格,这引发了专家对“光健康”的关注和。
“光健康”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更要考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要求。人眼就像一个精密的“光学仪器”,能够感知极宽的亮度范围。专家指出,人的视觉感知力需要依靠瞳孔和光敏细胞的调节。日常照明必须符合人的视觉规律与用眼健康。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光隐患”。过暗的灯光会导致人们过度调节眼睛,长期如此会引发近视。过强的光线也会对视力产生损害。频闪的光源、照明灯具的光谱以及眩光干扰等因素也会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
数字化生活的普及更是让很多人每天都置身于不健康的照明环境中。长时间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前工作、学习,室内照明往往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家庭和学校使用的光源也存在光谱失真等问题。专家提醒,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和学习的人眼会遭受伤害。
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健康的照明。除了改善教室的照明条件外,每个人也应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照明环境。选择光谱更接近太阳的光源、避免眩光干扰等都是有效的措施。只有真正做到科学、健康的照明,才能有效保护我们的视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照明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生活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照明环境,为青少年和所有人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北京市教委的这一举措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开始,期待更多的地方和社会各界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张姓研究员谈到了关于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的学生相比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在室内度过他们的时间,休闲时光也更多地沉溺于用眼活动,缺乏户外活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给眼睛带来了过度的压力。
他指出:“青少年近视的根源并不在于光照不足,而是应当从学业压力和高强度的用眼环境中找到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关于简单的用眼习惯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关于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的问题。我们需要让孩子们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户外活动,放松身心。
白廷柱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说:“光线是一种电磁波,既有波动的特性,也有粒子的特性。这些粒子具有穿透性,当它们穿过人体时,会对我们的身体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照明光线的穿透性相对较弱,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对眼睛产生明显的刺激感,但长时间下去却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他强调,我们需要关注光线对眼睛的影响,不仅仅是亮度的问题,还有光的种类、光的照射时间等因素也需要考虑。我们应当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我们也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减轻学业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自然光,享受户外的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青少年的视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