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导致破伤风 27岁小伙生命垂危
西京医院急救中心的夜晚: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随着春节的钟声敲响,团圆的气氛弥漫在大街小巷。在西京医院急救中心,一场关乎生命的战斗正在紧张进行。27岁的陕北小伙闫小义因脖子僵硬、身体不时抽搐被紧急送入医院抢救。这一切,源于一次看似平常的掏耳朵。
去年11月的一天,闫小义感觉右耳有异物,经过多次治疗,最终在第三次治疗时耳朵内侧不慎被划破。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伤口。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伤口的隐患逐渐显现。
今年春节刚过不久的一个晚上,他的家人发现他突然耳朵疼痛,身体逐渐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兴平市医院的诊断是耳朵发炎引起的脑炎,然而治疗无效后迅速转入西京医院。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与期待。
昨晚记者赶到西京医院急救中心时,闫小义的家人焦急地守候在抢救室外。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无关人员被谢绝进入抢救室。经过抢救,医生初步判断他患的是破伤风,这可能与之前掏耳朵引起的伤口感染有关。目前,医院正在全力救治,但最大的风险是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肌痉挛和强直导致的呼吸衰竭。西京医院紧急召开会诊,对闫小义的病情进行进一步分析。此刻的抢救室外,气氛凝重,但家人的期盼和医生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共同期盼着奇迹的出现。
经过多次集中会诊和紧急救治,目前闫小义的生命体征平稳。回想这次事件,我们要给大家提个醒:生活中的小伤口千万不能忽视。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任何外伤都可能成为其感染源。尤其是或闭合的伤口以及由污染物品导致的伤口更容易引起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并妥善处理每一个伤口避免造成更大的健康问题。对于西京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他们将继续全力以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隐藏在无声中的风险:破伤风的潜伏与防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口,这些伤口可能是破伤风的潜在入口。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7至14天,期间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迹象。然而一旦发病,其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预防胜于治疗,早期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可以有效防治这一疾病,这一步骤在普通门诊即可完成。我们不能对任何微小的伤口掉以轻心,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确保自身的健康安全。
我们还需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细节掏耳朵。掏耳不宜频繁:怎样掏才安全?
耵聍,俗称“耳屎”,其实有其自然的脱落机制。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如咀嚼、张口或打哈欠,耳屎会自行排出。并不需要频繁地去掏耳朵。每隔10天左右处理一次就足够了。
西京医院急救中心的主治医师王玮提醒我们,人体外耳道的皮肤是非常脆弱的。不恰当的掏耳方式可能会引起外耳道损伤、发炎甚至溃烂。力度过猛可能导致鼓膜或听小骨受损,引发鼓膜穿孔,进一步发展成为中耳炎,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耳聋。我们必须谨慎掏耳。
至于掏耳的工具,金属或塑料制成的掏耳勺由于其质地坚硬,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相比之下,棉棒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使用棉棒时,首先要确保棉签头不会过于紧密,避免划伤耳道。然后轻轻在外耳道转动,耳朵朝下,耵聍便会自然排出。对于屑状的耳垢,可以适当使用棉棒清理;如果是大颗粒的耳垢,可以滴入温水或专用药水,等待几分钟后再轻轻清理。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则关乎我们的健康与安全。让我们关注每一个细节,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更多健康资讯,请浏览华商报记者陈琳的专栏。(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