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协会致函科技部 反对烟草技术参选科技奖
本报记者刘欢报道
近日,“院士”风波尚未平息,一项关于提高香味和口感的“中式”技术却意外入围了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名单。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中国控烟协会和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质疑。他们于本月初致函科技部,坚决反对这一技术入围国家科技奖。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最近发布公告,将经过形式审查的53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和奖励办网站公示,为期40天。期间,任何意见可通过实名、书面方式提交。在这份名单中,一项由国家专卖局推荐的“中式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却引发了争议。
对于这一项目入围国家科技奖,公众质疑之声不断。提高口感是否违反了《控制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中国控烟协会表示,这一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加料加香,明显与公约中关于制品成分管制和披露的规定相悖。特别是公约中的第九和十条实施准则明确规定,各缔约方应管制可能用于提高制品可口性的成分,并禁止在制品中使用可能让人感到有健康效益的成分等。
制品中添加的成分是否安全?目前,专卖局尚未公开这些添加制品的详细数据,任何中药添加剂也尚无国家标准。中国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指出这些添加成分缺乏科学根据和安全性评价指标。
还有质疑认为这一项目欺骗性地吸引了更多吸烟者,扩大了销售,损害了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国家禁止危害人体健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中国控烟协会表示,该项目的本质是通过加香、提高口感等方法促进消费,已经用于多个企业并实现了巨大的销售收入。
还有质疑指出,该项目的申报材料存在夸大之辞。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陈春明认为,申报奖项的材料中有明显违背常理的夸大之词,例如将产品定义为“香味制品”等。这种定义背离了制品的本质特征,模糊了的成瘾性和危害性。
针对这些质疑,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杨功焕教授也公开致信科技部部长万钢,直言“对业的研究应该明确列入禁止进入国家奖的名单”。他认为,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他呼吁相关部门应禁止研究进入国家科技奖评选范围。对此事件的发展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关注。杨功焕的信件,笔调深沉而紧迫。她警告说,至2030年,我国的危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预计归因死亡的比例将在40岁以上人口中占据惊人的四分之一,年均死亡人数将超过两百万人。这将是中国面临的严峻考验,造成的疾病负担将达到高峰,与此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将逐渐消失。更令人担忧的是,带来的医疗费用和生产力的损失逐年攀升,增长幅度令人震惊。
在过去数年间,行业已获得六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三个奖项聚焦于“低焦减害”研究,然而这些奖项背后的危害却鲜为人知。获奖者虽然未提供确凿的“减害”证据,却公然宣称中国的整体危害性下降。企业更是利用这些荣誉,大肆宣扬危害综合下降64%的言论,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杨功焕在信中恳请科技部对这些充满争议的奖项进行重新审视,澄清事实真相,避免误导公众。她呼吁科技部门制定更严格的规定,明确那些危害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和环境的技术研发不得参与国家和地方奖项的评选。她建议科技部未来应摒弃对业科研的支持,转而将资金投入到防控危害、助力烟民的研究上。
她的信件不仅是一份呼吁,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的象征。在这封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致力于保护公众健康、捍卫科学公正的坚定声音。杨功焕的信,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