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第三方调解或是解决医患关系的唯一出路
当下,“医”、“患”二者在面临战胜疾病的共同目标时,本应是彼此信赖的利益共同体。近年来频发的医患事件,却使得这对本应紧密相连的群体之间出现了裂痕。从“八毛门”、“录音门”到“误诊门”,背后所揭示的,是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及其背后的信任危机。
广东潮州发生的重大伤害案,只是冰山一角。从今年至今,各地医患暴力事件如井喷般爆发,不仅造成了人员的伤亡,更是对和谐医患关系的一次次挑衅。湖北武汉、北京同仁医院、江西南昌市等地的医患冲突事件,均因医患关系的紧张而引发悲剧。对此,《柳叶刀》杂志更是发文称中国医生身处危险之境。信任缺失成为了当下医患关系的显著特征。
病患与医者之间为何会出现信任裂痕?除了医患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之外,沟通的不足成为了最大的症结所在。在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现实中,很多医生在医学教育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沟通培训,他们擅长使用药物和手术刀,却忘记了语言的力量。正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所言,医患双方对医学的理解存在差异,医生应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降低他们不现实的期望值。
医德医风的缺失也是信任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并发症和医疗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尽管大多数病人能够理解并宽容医生的失误,但医德的缺失仍然会对医患关系造成巨大的冲击。为了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除了加强沟通之外,我们还需要强化医德医风的建设,让医者真正回归救死扶伤的初心。
解决医患关系的紧张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患者应该更加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医生则应该积极沟通、主动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医疗行为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社会也需要为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治病救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让“医”、“患”二者重新成为彼此信赖的利益共同体。在医疗领域,技艺精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真正令患者心生不满、怒火中烧的,并非是医生们的医疗技术,而是极少数医生的职业道德败坏。这些医生,他们的态度冷漠,诊断时草率行事,滥用高价药物,甚至以医谋私,吃拿卡要。他们的行为,如同沙砾中的劣石,刺痛了患者对医疗信任的期待。
尽管诸如“活婴被弃”、“撕毁病历”等令人愤慨的事件只是少数,但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如乌云压城,让人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医生们每天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医学样本,更不是简单的生理机能问题,而是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医生的治疗手段,应当是对生命的交流和理解,是对患者身心感受的细致体察。
现代医学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过于依赖技术和器械。这种过度依赖,使得部分医生在处理医患关系时,表现出一种看似专业的“职业性冷静”,甚至有时显得冷漠无情。这种氛围,无形中加深了医患之间的隔阂,削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医疗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医生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痛苦和期望,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除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之外,医生们更应该注重职业道德的修炼,以真诚、耐心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让医疗成为一门真正的人文技术。